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执手趁年华

第48章 门字里头一个虫(上)

执手趁年华 西塘少主 2352 2024-11-12 10:03

  黎老师的视频不是鸡汤,而是实打实的干货,所以每天都有几百万的粉丝等着他的更新,希望能够从他的视频里面学到知识,增长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太零碎了,没有一个大体系。

  初学者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可是对那些已经入门的人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吃零食,而是想手中有一个拐杖,可以慢慢探索,自己前行。这个想法放在短视频平台上,是很难办的。要知道,古人求学都是到老师门下,待个三年五载的,朝夕相处,时时请教,才能够略有小成。

  怎么能够指望短视频完成一个人的教育呢?网上不是没有著名教授的讲课视频,可是一旦搬到短视频平台上,不都是切片吗?不都是一些吸睛的语录吗?

  没办法,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没人愿意拿着手机听一个小时的课。

  要改变这个时代的风气,是很难很难的,几乎不可能完成。

  黎老师接下来的视频要怎么做呢?

  我现在就要尝试着找一个新的路子。

  再看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打个比喻,那就是:开着一艘漏水的船去打鱼。他不是不知道这艘船漏水了,可是漏水也不影响他打鱼啊?漏水也不至于翻船啊?所以,他就把船底的这个的漏洞抛诸脑后,一直开到人生最后一刻。

  而那些船漏水得实在厉害,没办法去打鱼的人,他们才会停下脚步,抽出时间四处寻找老师,虚心的求教。他们是“困而知之”的人。

  在芸芸众生里,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误解,这第一个误解就是:我学了传统文化,儒家的也好,道家的也好,生活和工作就应该变得顺利,做生意就应该挣到大钱。

  学习了古人的智慧,可以帮助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让生活和工作变得顺利如意一些,这个不假。可是如果把这两者直接画等号,那真是冤枉了古人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同学钻研《易经》多年,颇有造诣,可生活里就是诸多不顺,不但没有改变命运,还被旁人嘲笑读书读傻了,于是一气之下,把家里书籍都当废纸卖了。后来再见到他,他只谈风月,不聊人生。

  如果说精通《易经》的,谁能比得上孔子?谁能比得上程朱?

  可是孔子的一生顺利吗?他周游列国,几无容身之地。

  程朱的一生顺利吗?他们一生都被异己排挤、打压、调侃、污蔑,甚至到今天,还有人捡起当时小人编造的段子,继续污蔑他们。

  记得程子在绍圣年间被发配到涪州编管,在涪州著成《易传》,四年后回到洛阳,发现门人凋零,泥于小道了。

  所以看到现在的一些人中途放弃学习,我并不惊讶。

  我去过曲阜,去过邹城,也去过洛阳、宝鸡,他们的后人仍然生活在那里着,而且出了不少的栋梁之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够福荫后人千余年呢?

  文化,只有文化。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主要靠文化延续血脉。

  而那些曾经攻击、污蔑他们的小人,谁又记得他们的名字?谁又会去他们的故居游览参观,关心他们的后人过得好不好呢?

  无耻和卑鄙者,不用别人动手,他早已经自绝于天下。

  另外,我非常反感“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这种说法,即使说“精神财富”也不行,文化是文化,财富是财富,二者不可或缺,也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个误解就是:以为只学“四书”就能够掌握住了文化的精髓了。

  《论语》、《孟子》本质上还是语录,圣贤的语录当然可贵,是指点我们前进的明灯,但是这两本毕竟不是孔子、孟子的讲课实录,不可能通过学习语录就把他们的思想全部学到,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

  比如说,孔子讲“仁政”、孟子讲“仁政”,散见于各个篇章,如果你想要了解的更多,那就要去看《尚书》的“洪范”等篇,如果你想印证他们说得对不对,那最好去看《春秋》了。

  《大学》讲道“以修身为本”,可是怎么修身呢?它说“正心”。怎么“正心”呢?它没说。但是孔子说了啊,《论语》里随处可见,他讲道“君子”的部分,很多都是“正心的方法”。

  所以,你读书一定要熟练到,读其中一本,立刻就能把另外三本的内容融会进来,互相补充、印证,让它们自觉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样运用起来才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所以,“修齐治平”的每一步都是要下很多工夫的。聪明灵慧的人可能会一通百通,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这里就要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代人上班很辛苦,除了996福报,还有616福报,还有715福报,光上班就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回到家倒头就睡,哪里还有精力学习?

  现在确实如此,你又能怎么办呢?

  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碎片文化,想要这个“碎片文化”承载“文化延续”的重任,实在为难“碎片”了,因为它本身就是“碎片”。

  我一边翻着书和笔记,一边飞快的思考,临到中午的时候,我下了决心:就从“修身齐家”入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嘛。

  即使现在某人些不讲究“修身”,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睦睦的吧?这个家庭和睦,就是“齐家”工夫了。

  关于如何“修身”,真德秀只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谨言行”,二是“慎威仪”。在《论语》里面,讲到“君子”的地方,比如“君子有三戒”、“所贵乎道者三”,都是在讲“修身”。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也是修身。

  接下来怎么把这个题目讲得有意思,那就要加入故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