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闻名于世的《红楼梦》原书稿早已遗失,留存于世的是附有“脂砚斋”评语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正是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让我们了解有关《红楼梦》的脉络渊源、创作背景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
然而也引发了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猜测和争论:“脂砚斋”究竟是谁?“脂砚”到底是何物?据载,民国时期,“脂砚”曾在沉寂百年后昙花一现,激起“红学”巨浪,赴外展出却又离奇失踪。
明帝陵守陵人,无意之间于明宣宗景陵地宫发现惊天秘密。曾湮灭于浩瀚史册,掩埋于万里黄沙的真相,却在只言片语、蛛丝马迹间,显露迷踪。
相传,这方脂砚制于永乐年间,贡于帝国宫廷,传于吴门吴家。万历年间,为十全才女、秦淮名妓薛素素所获,至死不离不弃。清康熙年间,又被曹雪芹的祖父、纳兰容若的至交曹寅所得,作《砚笺》一文以载:“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红同脂,红丝石砚即脂砚。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方脂砚,让“脂砚斋”以其为名,并与千古名作血脉相连,让至高无上的女子至死守护,让倾城绝艳的名姝视若珍宝,让彪炳千古的文豪倾心不已?
究竟是怎样一方砚台,传承辗转数百年,穿越大明繁华、康乾盛世,一经现世轰动考古界与红学界?
宣德辛未,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作《莲蒲松荫图》赠予赵王朱高燧,彻底终结藩王威胁,平息延续三朝的纷争。
大雪初霁,明宣宗蘸取红丝石脂砚,挥毫气魄宏伟的《雪意歌》,遒劲洒脱,流传至今。不久,在紫禁城绛雪轩续作《猿戏图》。那时,海棠盛开,落英缤纷,缱绪浓情,唯留一抹苍凉寂然的背影,投射在朱红宫墙。
随之是数百年世代更替,沧桑兴废,斗转星移。今天,它们作为镇院瑰宝,沉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博物馆的藏品库中。
一方脂砚,一卷宸翰,数轴名画将流传千古的举世名著《红楼梦》,与湮没于浩瀚青史、历史尘埃中的大明往事联系起来,宛若一条贯穿时光的长廊,叩响六百年前的那道宫门,带着我们重温那时的昼夜与春秋,目睹紫禁城内外的爱恋和艰辛,探索和理想。
一个不屈不挠,历经辛酸的女子,一个为国为民、心怀天下的帝王,如何在步步试探、针锋相对中渐生情愫、相互信任,携手引领大明王朝走向盛世辉煌,开启升平之治?
阅尽千帆归来时,最忆依旧是少年。曾记否?金陵故都,江南烟雨,浓情缱绻,互引知己。
天赋异禀、沉鱼落雁的少女才名远播,名满京华。永乐皇帝御笔册封,为少年皇太孙伴读。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海棠为盟,以“脂砚”为誓,约定终身。同奉天下万民、江山社稷,共赏人间繁华、红尘做伴。
奈何情深缘浅,慧极必伤。变故突来,献歌舞媚于教坊,强颜承欢于他人。是怎样坚强的信念、执着的灵魂,让她在身心疲惫、满身伤痕下无怨无悔、一往无前?
身在紫禁心系汉王,真情与假意,承诺与初心,温情与忘我,煎熬与抉择,在与少年旧爱的步步为营、针锋相对、猜忌试探之间遍体鳞伤。跌宕起伏的波折悬案,百转千回的爱恋虐缘,朝堂权谋与权力争斗,在大明前朝后宫风起云涌。
御前才华横溢的女官,教坊艳名远扬的花魁,军帐思维缜密的校书,倾世之才,绝代风华,国难面前,力挽狂澜。一代名臣于廷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为国尽忠、保家卫国的情怀,可还有难以割舍、少小相知的情缘?
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少小入宫与明宣宗青梅竹马,却又成为汉王妻妾,最终以明宣宗皇妃身份长期隐居宫外?
到底是怎样动人心魄的美貌与才情,经历了罪臣女眷的辛酸、帝王宠妃的艰难、山河动乱的悲戚、位及太后的荣耀后仍能淡泊度世多年?
虽未名垂千古,然而,景泰帝任用贤能,广施仁政,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存亡之际,与兵部尚书于廷益力挽帝国于危难,或许这跌宕波折的一生终究有了意义。
《脂砚记1:雪意歌》以昙花一现的传世国宝红楼梦”脂砚“为引,以宣德御笔名诗《雪意歌》为证。在建文下落、永乐遗诏、宣德即位、汉王生死等明史众多悬疑中,探索随历史洪流滔滔逝去的那段风华烟云。再现大明帝国万国来朝的辉煌盛世,追忆大明王朝的鼎盛之治,揭开大明帝国掩埋浩瀚青史的一段尘封往事、倾世绝恋,步步揭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红楼脂砚渊源,与故宫国宝名作名画的前世爱恨纠葛。
一世故事,却波折跌宕胜却三生。此后脂砚三世轮回,历经大明晚期、康乾盛世,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又将如何纠缠不休、步步惊心?
楔子景陵迷踪
沧桑厚重、气势宏伟的明帝十三陵,彰显着六百年前大明帝国的万国来朝、盛世辉煌。历经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古木翠柏参天蔽日,丰茂成荫。见证数百年风云变幻的陵园绵延不休、源远流长。
时逢孟春,春寒料峭,正值参观淡季,又将暮色降临,墓园冷清,门可罗雀。
我作为明十三陵守陵人,风雨无阻,晴晦不计,怕打扰地下安眠,我压低声音为游客讲解道:“十三陵东有蟒山形成龙山、西有虎峪山作为虎山,龙盘虎踞,如拱似屏,是背靠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的四灵方位风水格局;亦是天造地设、负阴抱阳的帝陵吉壤。这里前后共埋葬了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三十余名妃嫔……”
“大明十六位帝王,为何仅有十三位皇帝葬于此地?”一位游客打断我的讲解。
“洪武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的‘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并未建陵;景泰帝朱祁钰,因‘夺门之变’,以‘郕王’身份葬于北京西郊……”
游客喟叹提问此起彼伏:“听说大明王朝被赞誉为远迈汉唐、治隆唐宋?”
“大明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璀璨,科技进步,历代君王都遵守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皇明祖训》,称远迈汉唐、治隆唐宋毫不为过。大明爷是整个历史上,亡国之后,民众抵抗新朝时间最长的王朝,反清复明运动甚至贯穿清朝始终。”作为明陵守陵人,我颇为自豪。
“可是,大明不是一个疑云笼罩的朝代吗?建文帝下落、景泰帝死因、宣德帝继位……至今成谜,众说纷纭,究竟真相如何?”
“大明确实产生众多千古悬案,引后人孜孜不倦探索不止……”可真相早已被掩盖于历史尘埃,未及说完,就被游客之中的一声高亢提问打断:
“宣德帝?就是那个造出举世闻名的宣德炉,把自己的亲叔父汉王罩在里面活活烤死的那个残暴皇帝?”
忽然,一声惊雷凭空而下,原本蔚蓝无垠的苍穹,蓦然间,黑云暗涌聚集。
另一游客反驳道:“宣德帝文治武功,启承仁宣之治,创大明盛世,深谙百姓疾苦,绝非残暴之君。大雪初霁时,他曾于西山考察农家时作《雪意歌》,流传千古。在其年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而且,他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独造一格,世赞‘宣德宸翰’。”
先前那名游客不以为然,接着质问:“他不是霸占了汉王的女眷吴氏,封为贤妃,并废除了原配皇后胡善祥?开启大明废后先河,实非君子所为。”
仰望苍穹,暮云四合,我轻声叹道:“成王败寇,尘埃落定,千秋功过,孰是孰非?若六百年前的事情,若未亲历亲见,谁又说得清呢?”
此时,天色更加阴沉,落日自厚重云层中仅透出一丝光线。见天现异象,我急忙疏散人群:“日食就要来了,大家快出园……”
晴空即刻转昏黑,夕日缺亏入昏溟。
落日余晖随着云层的逐渐掩盖,继续晦暗,最终天地陷入无边无际、沉沉暗夜之中。
游客已尽数撤出陵园,四周笼罩在茫茫漆黑之中,景陵方向却透出一线光芒,我颇感蹊跷。景陵地宫并未开放,空间狭窄局促,我戴上考古探照灯,想进去查看究竟。
光线来自于突然显现于墓室石壁之上的一道石门内。步入门内,是幽深狭窄的墓道。通过墓道,豁然出现一个椭圆形墓室,别有洞天。墓室中央是一块石碑,碑上一列刻字“宣庙贤妃”赫然映入眼帘:“妃姓吴氏,父彦名,母神氏。妃生而婉静,以永乐九年,选召掖庭,得侍宣宗章皇帝于青宫……”
“宣庙贤妃”是明宣宗朱瞻基之贤妃吴氏的称号,她是明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后朱祁镇复位,仍称之“宣庙贤妃”,南明追谥为“孝翼太后”。
宣庙贤妃吴氏,身世神秘,命运跌宕。不同史料关于她的记载,千差万别。
有载她年幼入宫伴于宣宗身侧,受永乐帝赏识,封为内廷女官,阖家得荫,父兄分封;又云她是罪臣汉王朱高煦女眷,倾国倾城,被其侄宣德皇帝夺走,金屋藏娇,养在宫外,诞下郕王朱祁钰。
石碑上方,是一个椭圆形朱红石砚,晶莹明媚,如一盏明灯悬于上空,照亮整个墓室。
砚台上面刻满字迹,不知是光照下投影在了墓室墙壁,还是墓壁上原本就铭刻文字,在砚台的照耀下显现出来。
依大明礼法,只有嫡后才能与皇帝合葬帝陵。按《明实录》记载,景陵埋葬的是明宣宗和继任皇后孙氏(先皇后胡善祥以嫔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为何却又曲径通幽,通向明宣宗吴贤妃的陵寝?
生前不便公开的感情,掩人耳目的真相,死后往往通过掩埋在黄土之下的墓室彰显史实,通过墓制考古经常能发现端倪。在大明皇室,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朱棣虽然无法给予其生母碽妃尊位与谥号,但是把她的灵位供奉在孝陵和大报恩寺里的独特位置,通过牌位、陵寝的死后哀荣,默默地纪念着她伟大的母亲。
明宪宗朱见深生母周氏,欲破坏礼法与英宗遗愿,取代钱皇后,与英宗合葬。遭大臣反对未果后,周氏又在自己陵寝挖通隧道,通往英宗陵寝;而将钱皇后与英宗陵寝填土阻隔,导致钱皇后虽同寝却不相通,而周氏虽不同寝却相通。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潞王的陵墓从表面看,和挚爱次妃赵氏陵是独立分开的,地下却由暗道相连。
是否朱瞻基也如同他的先祖和子孙一样,通过陵墓的规制构造,与后世万古纪念着她的爱妃?
且观吴氏陵寝,恢宏大气,于细微处可见精致。壁画、石刻遍布,当是嫡后或太后规制。
墓壁上的诗文,字体娟秀刚劲,婉若游龙,颇有赵孟頫之风骨,酷似明宣宗宸翰。
四面镂刻精美壁画,其中两幅竟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臻宝——明宣宗真迹《莲蒲松荫图》和《嘉禾图轴》,题跋是“宣德御笔”。
难得的是,现故宫博物院的《莲蒲松荫图》实为《莲蒲》和《松荫》两段,《松荫》一段已残缺一半。而这张壁画竟完好无损,浑然一体,应为原本。
南北两面墓壁分别描刻《仕女图》和《海棠春睡图》,留白题跋处均盖“吴秒棠印”。
吴贤妃之父吴彦名的墓志铭曾有载:“公长女选入内庭,今皇太后也,次妙香、次妙音、次妙清。”
由此推断,吴贤妃为长女,且芳名沿袭妙字,那么墓主吴妙棠应是身为长女并荣奉皇太后的吴贤妃名讳。
墓室壁画《仕女图》中女子纤细美丽,容颜姣好,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衣袂飘飘,袅袅婷婷。
壁画右上是明宣宗的宸翰:“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妙颜慧心赛婕妤,棠荫教子胜孟母”。
意以曹植所著《洛神赋》,喻其具洛神(以曹植爱慕而嫁予他人的甄妃为原型)之天人之美。
《海棠春睡图》题跋依旧是明宣宗宸翰: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霜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其中女子形态样貌与《仕女图》中并无二致,身穿绯粉裙衫,衣饰简约,不施脂粉,却是气质高雅,冰肌雪肤,容颜美丽,修长曼妙。
她斜倚绣榻,以海棠花瓣为枕,迎风飘飞,花雨缤纷。其风流韵致,出水芙蓉不足比其艳;其姿态若仙,临风芍药不足喻其娇。
衣带上一环佩随着衣裙垂落榻上,是一半翡翠玉佩。玉佩中央是绯粉海棠花瓣,四周缠绕海棠果叶。海棠果嫣红欲滴,叶片青绿葱茏,洁净纯粹,全无杂色。
玉佩榫卯相契,如同虎符,前后拼接,合二为一。
此物蓦然触动我浩烟霞海的记忆——另一半玉佩曾出现在明朝兵部尚书于廷益的墓葬中。
于廷益一生清廉忠正,曾挽救精锐尽失、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于危难之间。他含冤被杀查抄家产时,家徒四壁,仅有天子赐剑和玉带,而这一半玉佩就是挂在玉带上的唯一饰物。
画中桌案上,一只紫色香囊绣有迎风飘舞的海棠,两只蟋蟀引吭高歌,纤毫毕现。
桌角一方砚台令我震惊万分,正是激起史学界与红学界广泛关注的“脂砚”!砚身圆润,呈近圆或微似椭圆形,恰似海棠果,果叶左右分披,镌刻“红颜素心”四字。
我抬头望向墓碑上空,恍然大悟,这不正是照亮墓室的脂砚明灯?
明宣宗独爱海棠,故宫绛雪轩遍植海棠,宣德炉中也不乏海棠形态的;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品“明代宣德窑青花转枝海棠花纹小盖罐”,亦为转枝海棠纹。
脂砚下方是一只红匣,一侧鎏金篆刻苏东坡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另一侧镌刻才女张玉娘的《紫香囊》: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和其情郎沈佺的诗句:“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
诗中“天孙”,可是暗喻曾为嫡子嫡孙、“皇太孙”的明宣宗?
张玉娘自幼饱学,敏慧绝伦。然其命运多舛,未尽其才。与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沈佺在赶考返乡途中去世后,玉娘悲痛万分,含恨而逝。
这对神仙眷侣,情深缘浅,终究未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幅壁画中,飞天女子自空中攀绕丝带而下,衣裙水袖随风飘扬。她手执花篮,栏中花瓣随女子回旋洒落飞舞,舞蹈中含杂技,难度异常,然观其姿,如天女散花,令人叹为观止。
下一帧壁画,女子抱弹琵琶,低眉撩拨,似在说尽心中无限事。
她神态忧郁,眼神哀怨,手指修长如削葱根,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上镌刻的海棠,与女子明媚如花的倾世容颜相互辉映。
史料中,并无吴贤妃画像。然而,在敕造墓室之人心中,在描摹作画之人眼里,她倾国倾城、才华绝艳。
返回宣宗墓室,甬道墓门又沉沉关闭。悬于当空的脂砚明灯同时熄灭,沉寂了数百年的景陵地宫重又陷入黑暗之中。
我站在景陵墓园,廊檐风过,是历史的回响。夕阳映照下,是折射晚辉的肃穆匾额,纵横历史脉络的斑驳红墙,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洁白的神道。黄绿色的琉璃瓦被霞光映照得金碧辉煌,御花园树木成荫,芳草萋萋。仿佛穿越至六百年前的大明王朝,顿生时空错乱之感。这样庄严磅礴的帝陵,静谧幽深的林苑下却是空负此生、牵绊不休的灵魂。
墓园中布满历史纹路、刻画岁月沧桑的墓碑上,碑刻文字虽已模糊,仍依稀可辨。据铭文石刻,我遍寻青史,终于拼凑出明宣宗朱瞻基与贤妃吴氏辗转曲折、跌宕起伏的一生……
武陵人不经意间发现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离开之后想要故地重游却寻而不得。脂砚明灯下的隽秀文字、壁画石刻与史料记载相互佐证,我此次的意外发现绝非幻觉或梦境,而是冥冥之中,在这个沉睡数百年的帝陵与妃陵地宫,发现了埋藏数代的历史之谜。
于是,我在纷繁史册中,去芜存菁,想要探索红楼脂砚的前世今生、三生三世,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让往事还历史的本来,也让地下长眠的灵魂得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