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见苏轼诚惶诚恐,语气平和地说道:“苏卿能有如今的进用,乃先帝的遗愿。”
苏轼震惊道:“先帝?”
太皇太后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先帝生前喜欢边用膳边阅读,每次突然举筷不动,大家便知是他读到了你的文章。先帝时常对你的才学赞不绝口,屡称‘奇才’。他驾崩前的那几年也时常念叨你,曾经多次找由头想将你调回京师,怎奈每次都遭到朝臣反对,官家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不得不作罢。后来,他想着不如先将你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等找到合适的机会也可随时调回。”
苏轼心头一惊,思忖着,原来官家将安置在黄州这么多年,前年突然调往汝州竟然这般缘故。他心中颇为感动,继续听太皇太后讲述着:“后来你上书请求去常州居住,官家无动于衷,执意让你来汝州。之所以最后又遂了你的心愿让你去常州居住,是因为那时先帝病入膏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见你上书的奏章中提及自己生活何其艰难,常州有块田产可以养老。先帝怕他去后,你无法回朝,在汝州无房无田,这才临终前下诏准你去常州安置。”
苏轼这才明白为何宋神宗一直不同意自己去常州的请求,后来终于收到了恩准的诏令,然而没多久宋神宗就病故了。他将时间线串联起来,瞬间眼眶泛红,感激涕零。
太皇太后见苏轼垂泪,自己也不免哽咽道:“吾听政后将你调回来,就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
晚上。
苏轼回到家中,见苏辙带着妻儿来家里吃饭,对其说道:“我回来的路上还想着等会儿派人叫你过来吃饭,没想到你竟来了。”
苏辙笑道:“这叫兄弟心有灵犀。”
苏轼道:“今天太皇太后召见我了。”
苏辙笑容瞬间僵在脸上,神色紧张道:“太皇太后召见你作甚?”
苏轼将与太皇太后的对话尽数告之,苏辙感动道:“没想到先帝竟然……”
苏轼叹了口气,道:“是啊,着实出乎意料。我……”他沉默片刻,道,“我想着……要不我们就留在京师吧。如今朝廷乃多事之秋,夏人数月前侵犯我泾原一路,战事至今未平,朝中又诸事繁杂,承蒙先帝抬爱,官家、太皇太后垂帘,我们理应留在京师为官家和太皇太后分忧,不应躲避是非求去。”
苏辙道:“我们不找是非,是非却总找我们。我们若留在京师,那些人自是不会放过我们,以后免不了要与那些人周旋,劳神费力,兄长可要想清楚。”
苏轼叹了口气,道:“我明白,但是太皇太后今日与我相谈时几度哽咽,我实在不忍心就此离去……”
苏辙道:“我知兄长乃性情中人,最见不得这些。也罢,兄长若要留下来,我这做弟弟的自当相陪。”
苏轼拍着苏辙的肩膀,哽咽道:“我……谢谢……”
苏辙道:“你我之间何谈谢字。咱们兄弟入朝为官数十载,所言所行皆无愧于心,纵然他们百般诋毁,也奈何不了咱们。”
苏轼点点头。
十月。
贾易抵达怀州,按照惯例以怀州知州的身份上书了两道《谢上表》,以表示朝廷对自己的抬爱,然而《谢上表》中除了感激之辞,还附带表示自己因为忠直获罪,而群臣谗佞奸邪,结党营私,罪恶滔天。苏辙还曾将密命告诉别人,以此勾结朋党而残害忠良。请朝廷推究本意,对苏辙等人定罪,予以诛杀。
太皇太后命人将这两道《谢上表》传阅给苏辙。
翌日。
苏辙上书《乞验实贾易谢上表所言劄子》,对宋哲宗和太皇太后解释道:“启禀官家、太皇太后,贾明叔诬陷臣将密命告诉别人,臣不是台谏官本不该对此细致剖析并上书论奏,然而这涉及到臣的节操,臣理当辨明。贾明叔如今出任怀州知州,按照我朝条例不当再风闻言事。他说臣将密命告诉别人,此乃无稽之谈,还望朝廷取证核实,以正臣的清白。假如查明确有此事,臣甘愿领罪。”
监察御史方蒙启奏道:“贾明叔为了程正叔上书,附和同僚、欺骗君上,背弃公道,愿为私党而死。据其罪状,理应严惩。朝廷因为贾明叔担任谏官,对其优待宽容,让其出任怀州知州。然而贾明叔不仅不对此有愧于心而改变志向言行,反而公开肆无忌惮地进行毫无根据的诽谤,想要以敢于谏言的名声来伪装自己,从而欺瞒朝廷内外。奸诈阴险之行迹,可谓欲盖弥彰。伏望官家、太皇太后早日降职对其贬黜,以惩戒朋党之风。”
于是,没多久,朝廷下诏,贾易已罢言职,不应该在《谢上表》中指名道姓地论事,遂将其贬为知广德军。朝中诸臣对苏轼、苏辙等人的议论也随着贾易的被贬而暂时平息。
十一月。
苏辙由中书舍人改任户部侍郎。
苏迨迎娶欧阳静。
十二月。
这天,一年一度的馆职考试又来了。苏轼此时除了身兼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三职,还受命为馆职考试出题。他回想起去年今日出了个《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的策题,竟然被人弹劾了快一年,不免心有余悸。
他提笔又放下,纠结许久,自言自语着:“去年想让大家效法两位先帝,结果引来那么多是非,这次出题得谨慎点,到底该出个什么题目呢?”他思来想去,脑中灵光一现,“以史为鉴,是官员们必不可少的,不如让考生论述一下两汉灭亡之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想到此不由松了口气,提笔写道: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西汉十二世……东汉……王莽……董、吕、二袁……曹操……愿考生考究其政治,探察其风俗,陈述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馆职考试的各项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时任华州司户参军的廖正一应试,其策题写的深受苏轼好评。考后,廖正一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由于苏轼是考官,所以廖正一顺理成章成了苏轼的门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年关将至……
十二月二十四日。
监察御史杨康国突然上书启奏道:“臣要弹劾翰林学士苏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