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第94章 北伐(一)

  很快,三日便过去了。

  建康朝堂,巍巍宫殿之中,百官位列四班。

  殷浩率先上疏,“启禀陛下,北伐时机已到,臣请北出许、洛。”

  “准。”皇帝司马聃昨日便已听过母后褚蒜子和皇伯的司马昱的嘱咐,上疏北伐的皆同意。

  随即下了一道拟好的诏书。

  “皇帝诏曰:今中原大乱,伪赵灭国,伪秦初立,伪魏……天机已至,朕决定举全国之力,收复中原和关中故土。”

  “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领中军七万人马,总揽北伐事务。以北中郎奖荀羡为督统,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进屯南阳。”

  “谢尚为安西将军、假节,都督寿阳、历阳、庐阳、彭城四郡诸军事。王凝之为振威将军、假节,都督钱唐、京口、下邳、北府军诸军事,进屯淮阴。”

  虽说彭城和下邳都在敌人手中,但并不妨碍朝廷任命,这种情况称作遥领。

  东晋政府对于沦陷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如中原的豫州、青州、兖州、冀州等州也是遥领,没有实地。

  再说上述的诏书,举全国常备兵力之半数,共计十万大军挥师北上,对外号称二十万精锐,足可见司马昱的北伐之心。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有一部分官员对此颇有一番议异,认为王凝之年纪轻轻,不该受此重任。

  但仅仅是一部分,而且声势很快被压了下去,消失不见。

  毕竟王凝之有司马昱和琅琊王氏的力挺,这个时代前三的顶级势力,他们再有异议,也不敢在台面上说些什么,只敢背后嘀咕几句。

  这道旨意,短短半日便传到了京口。

  北府军军营,一位太监宣读了旨意。

  诏曰:北伐事重,朕闻钱唐太守王凝之素有勇谋……授假节,都督钱唐、京口、下邳、北府军诸军事,加振威将军号,全军即刻进屯淮阴。”

  这是另一道诏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柄节仗,其装饰黄色旄羽,意为代表皇帝行使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假节。

  不过假节的等级是偏低的,是皇帝暂时借给的节仗,战后要归还的。

  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以下官﹔持节有权诛杀无官位人﹐若在军事时期﹐可与使持节同。

  假节只有在军事时期可杀犯军令者。

  众军士是见到此情,心知将军升官成都督了,也是纷纷改称都督。

  待王凝之回到军帐,便下达了一连串的军令,全军上下有条不絮的执行。

  第一,将军府改称都督府,任命谢石为司马,郗恢、谢玄、王临之为行参军,并兼从事中郎。

  第二,全军拔营,即刻进屯淮阴。

  第三……

  司马专管马匹,地位仅次于长史,后两者都是参军事之职,定六品,为都督府佐官,类似幕僚的性质。

  目前还空缺都督府府长史一职,王凝之心中已有了人选,故意空缺了出来。

  谢石是谢道韫的叔父,谢安的弟弟,原出仕秘书郎,因王凝之军中缺少通晓军事的人才,便由谢安推荐过来担任都督府司马,想来定是有一番才干。

  郗恢则是王凝之表兄,前太尉郗鉴之孙,北中郎将郗昙之子,其人熟读兵书,又是自家人,便辟为都督府参军。

  至于谢玄,人在家中坐,锅在天上来,谢道韫用了其弟的身份行走军营,以免被人发现端倪。

  王临之则是王羲之的堂侄,自然也是琅琊王氏族人,年龄小王凝之一岁,这次主动请缨,出任都督府参军。

  谢石、郗恢、王临之三人前两日便陆续赶到,王凝之一一拜会迎接,聊了一番军事谋略,加深了一下感情,同时也熟悉了很多。

  熟悉之后,对于几人的能力,王凝之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自己这位叔父谢石,他从军中内政马匹、粮食、军器等事,再到安营扎寨、排兵布阵等大小之事,都颇有一番见解,不愧是谢安之弟。

  因此,王凝之将军中一部分事务都交给了谢石。

  京口距离淮阴不远,走的是宽广的驿道,行军一日可至。

  然,当下仅剩短短半日,若是非要一日而至,便要走半日夜路。

  夜里行军十分困难,王凝之显然不会这么做,于是下令就地安营扎寨,休息一夜再走。

  翌日正午,北府军进屯淮阳,安营驻扎于淮阳城西侧。

  后日清晨,七万中军进屯南阳,扎营城北大片空旷之地。

  同时,谢尚的两万余人马,也正在寿阳磨刀霍霍,蓄势待发。

  眼下还未真正起兵,只是调兵屯于边境,但声势却是十分浩大,冉魏、前燕、前凉、仇池,以及占据关中的前秦、占据山东半岛的段齐和汉中叛乱的萧敬文都得到了消息。

  什么,晋国举二十万大军,挥师北伐!

  以前秦、冉魏、萧敬文势力最为担忧,莫非,晋国真要举大军北伐?

  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着实要好好思虑一番应对之策。

  在这个时期,各政权都把东晋当成唯一的正统王朝,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就算投降,也只会向东晋投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前秦统一北方为止。

  不过,萧敬文与麾下的狗头军师分析了一番,朝廷似乎没有理会自己,大军的驻扎地方,分别是在前秦、冉魏的边境。

  看来朝廷没有剿灭自己的意思,打吧打吧,打了个两败俱伤,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