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北方流民南迁
王凝之吃过饭,喝了几口热茶,和众女聊了一会天,便脱衣入塌了。
谢道韫穿着单薄的衣裳,来到灯盏前轻轻一吹,熄灯入睡。
翌日,王凝之一行乘坐牛车,于辰时返还会稽,离开了雄伟的建康城。
去往会稽的官道上,人烟稀少,一辆牛车、十数匹马缓缓慢走。
王凝之拉开车帘和蔡山一众人说话,“远山,昨日会稽王给了我们五百匹蜀马和甲胄,后续还会有大量粮草运输。”
蔡山缓缓靠了过来,笑了笑,说道:“使君,这是一个好消息啊,我等何时去取?”
王凝之笑道:“如此多的马匹和甲胄,咱们这些人取不了,需回钱唐召集人马,一路护送,亦有安全保障。”
蔡山点了点头,询问道:“既然如此,使君,咱们先去钱唐吗?”
王凝之沉吟道:“在钱唐暂住一夜也好,正巧顺路,到时,便将此事交给刘越、胡庆彤二人办吧,你依旧随我回建康。”
“诺。”蔡山微微拱手道。
东晋士族们的部曲装备精良,伙食充足,训练有素,上能骑马御敌,下可保护主人,是他们的安身之本。
假如把东晋这些大小士族的部曲统计,少说也能为肥水之战的东晋增加十万士卒,但门阀体系可不是这么好撼动的。
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将阶级矛盾挑开,让百姓和士族斗,不过仔细想想,终究不是可行之法。
两个时辰后,王凝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状,从建康到会稽的路上,流民越来越多了。
为何他们不去建康都城,反而跑到这种乡下荒凉之地?
王凝之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难不成,建康还赶人不成?
朝廷的政令是让各地接收流民,给予适量的粗饭和帐篷,以防出现大规模饿死、冻死的状况,建康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属于京畿地区,更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今年可是个丰收之年,官府不至于拿不出粮食。
王凝之猜出了几分原因,官吏的贪污和短见种种罢了,毕竟不是哪一个县都像钱唐一样,搞吏治清明的。
希望钱唐众官吏能稳住流民,不要打自己的脸吧……
回家路上,大批流民南迁,王凝之实在看不过去,便下车走到一位白发苍苍,步履略显蹒跚的老者面前,询问了两句。
“老翁,晚辈冒昧问一句,你们何不在建康城落角,反要往南再走呢?走过三吴会稽,便是荒凉之境了。”
罗锅老者闻言,干笑了笑,他也知道,这片是江南富庶之地,犹豫半响,回答道:“传闻南方大国少有战争,路不拾遗,乃当今太平盛世,老朽举家迁徙,艰走数月,不想一路走来,竟……竟也不太心愿。”
老者见王凝之是个富家子弟,却不见嚣张跋扈,心中对他有了些许好感,想来是个善人,便说出了自己身份。
说罢,老者恐王凝之误会,连忙解释道:“只怨老巧轻信了那贾人吹捧,有眼无珠,落得如此下场,怪不得旁人。”
王凝之知道,老者一家迁徙过来,想来是历经磨难,毕竟东晋官吏的作风,对百姓不是打就是骂,不说抓人劳役吧,过路起码得有过路费。
老者一家能安全过来,应该是有点积蓄的,逃避官吏的本事也不少。
王凝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老翁,再往南面,有一钱唐县,百姓家家有田地,开垦者可耕百年,传三代,老翁不妨去看看,或是打听打听。”
这位罗锅的老者,也算是见识丰富,官府给人分发田地,这倒不是没有,一百年之前,西晋初年,允许他们占垦荒地,确实有了不少田地,但早就被吞并完了。
传来老者这一代,半亩地都不剩了,这就是西晋实行占地制。
听说钱唐县给分田,老者半信半疑,准备前去看看,就算没有这回事,打听打听也不吃亏嘛。
王凝之笑道:“老翁,这下您放心吧,钱唐实行的是有田同耕的制度,不允许私自买卖,每人五亩地,这个政令三百年不会变。”
罗锅老者见王凝之胸有成竹,不由喜从心来,当真要分地了?
“我命好,遇到了您,能提前得知钱唐分地,不然,还不知要瞎走多久,到那时,恐怕就分不到田咯。”
老者满脸感激道:“小兄弟,多谢了,多谢了。”
接下来,王凝之不再引导流民了,因为他们打听到钱唐给百姓分田,自然会蜂拥而至。
……
这一段插曲很快过去,王凝之一行来到了钱唐的府邸。
正月十二日,县衙大门敞开,钱唐的官吏已经上班了。
不过,元宵节还有三天便到了,他们很快便会休假,王凝之也会回家过元宵。
县衙,一间偏厅中,王凝之彻了几盏茶水,请了刘宏青等人前来。
“叔平,此番前来,有何急事吗?”
刘宏青身穿大袖衫衣,踏过门栏进厅,看着眼前正在彻茶的王凝之,笑问道。
“子川来的刚刚好,尝一尝我从家中带来的好茶,味道略苦,香气浓厚。”王凝之迎着他来到椅上,端来一杯香茶,笑呵呵的说道。
刘宏青仔细品了一口,确乎是好茶啊,入喉清爽,滋味着实的好。
“对了,子川,咱们县里最近如何对待北方迁来的流民?我走之前下过一道政令,就算动用粮仓,也要保证不饿死一个流民。”
刘宏青闻言,不由笑了笑,他早已将流民妥善安置,就等统一分田了。
“叔平,目前钱唐的一切政令和律法,都在严格执行,流民们被安置在城外大营,正挨家挨户等着分地呢。”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一批万人的队伍,来到泰南乡、灵芝乡等荒凉地区开垦土地和荒地。”
刘宏青一口气汇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