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第92章 三月即逝

  晋穆帝永和七年,即公元351年,北方各政权形势渐渐明朗。

  四月,后赵大乱,赵王石祗被其部将刘显杀害于襄国城。

  刘显因惧冉闵锋芒,献襄国降于冉魏。

  自此,冉魏将后赵的残留政权基本铲除,版图达到了鼎盛,西北到太行山,西到函谷关,南至黄河,东至泰山北至常山一带。

  但后赵的反扑,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创了冉魏。

  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前秦也在此年建立,定都长安。

  燕地的燕王慕容儁盘旋北方,屯兵十万,早已蠢蠢欲动。

  见此,东晋大司马桓温多次上书朝廷,集结大军,北伐收复失地。

  东晋十六国是一个混乱大分裂的时代,是一个争战不休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枭雄尽出的时代。

  不过,这片大地上,更多的还是奸雄。

  诸如这军中大小军头,若无狠毒果断之心性,加之自身手段,岂能容易上位。

  而身处名门望族的王凝之,面对这番吃人的乱世,又当如何步步为营。

  七月秋时,京口也正值萧瑟之时,微风扑面,颇有些凉意。

  京口城外西侧,驻扎着一支新军,这便是已经来至数月的王凝之部了。

  不,现在应该称为北府军了。

  这数月的时间,军队迅速膨胀到了五千余人,而且个个是经历过沙场的旧军老卒。

  这扩张的两千人,大多都是京口的百姓,称呼一句北府军(北府即是京口),名副其实。

  京口素来是东晋的兵员重镇,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参军,再加上从北面下来的伤残老卒,形成了一股很大的群体。

  历史上的北府军,招募的也大多是这些人。

  王凝之不是缺钱的主,重金之下,引得众多英雄好汉争先参军,其中不乏一些久居家中的老卒、素有武艺在身的壮士。

  如此一来,街坊邻居,听到谁家的孩子参军得了一笔大钱,不免眼红,自是不甘落后,啍,谁家还没有个当过兵的呀!

  这五千人是纯纯的战兵,辅兵并未计算在内,加之辅兵,足有七八千人。

  辅兵就是用来打扫战场的农夫,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军帐中,匆匆的脚步声响起,只见一位头戴纱巾的男子推开帘子,声音中带着一丝细腻,微笑道:“子斐,好消息,七月初,刘显复引兵攻邺,魏主冉闵击败之,显还复国。”

  “如此大好时机,朝廷想必也已收到消息,近几日便应有北伐军令传来,子婓要快快准备准备,随时北上豫州,打一个兵贵神速。”

  “好,我这就传达全军,整装待发。”王凝之点了点头,说道。

  随即喊来帐外亲兵,将此消息逐级传达。

  来人便是女扮男装的谢道韫了,她施了些妆,裹了两层抹胸,又故意压低了声音,若非亲近之人绝对认不出来男女。

  此刻,谢道韫也不装了,声音恢复往常,在帐正中央的沙盘前分析了起来。

  先从京口说起,此地乃是拱卫京师建康的重镇,紧挨着广陵,往北直通边境淮阴,进可取青豫之地…

  王凝之回忆了一下历史,模糊记得,这个时期,冉魏的一大批地方官员曾投降东晋。

  “令姜,魏之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与我朝关系如何?”

  王凝之忽然问了这个问题,倒令谢道韫疑惑了一下,旋即回答:

  “关系尚且一般,不过他们对我朝却是惧怕几分,对我朝来往商队多有优待,其边境之兵不敢随意造次。”

  闻言,王凝之点了点头,说道:“冉魏局势他们看得很清楚,战乱频频,穷兵默武,国家摇摇欲坠,而我大晋乃正统王朝,占据天下二分之一,北方数国不可敌,政权稳定,或可引其归降。”

  并非王凝之夸大,这个时期的东晋确实如此。

  古代打仗不可避免劳民伤财,打的是东晋的根基,苦的是底层百姓,这些都是王凝之不想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与其折兵损将的打仗,不如不费一兵一卒的劝降。

  王凝之不担心自己劝降后的功劳被别人抢走,自己不是那些泥腿子,功劳被上面的人抢了去也无处说理。

  朝廷内的琅琊王氏同族众多,位居中枢的叔叔伯伯有几十位,他们自会帮自己说话。

  “依子斐之见,冉魏之徐、兖两州刺史或可劝降…”谢道韫吟道。

  “大有可能,但原定北伐之计不废,依旧沿路线进军。”

  王凝之目光微聚,看着沙盘中演变的两条路线陷入了沉思。

  呼,呼。

  军营外,只见一名士卒接信后,一路快跑通报至帅帐前。

  “钱唐郡府来信,请速交予将军。”

  守帐亲兵见状,不敢耽搁,连忙将信送去帐内。

  “三郎,钱唐那边有消息传来。”此亲兵是王家的家仆出身,故而称呼三郎。

  王凝之这时已经回过神来,点了点头,接过竹简,打开其中信纸。

  非急要之事,不过是刘宏青告知的粮草之事,要想成军练精兵,少不了充足的粮草,王凝之需要自掏腰包才行。

  朝廷给的粮草只够八千多人充饥,一日一餐,节省着用。

  目前第一批粮草已从钱唐运往京口,外加一百头羊,数日便到。

  如此一来,王凝之就无需为粮草担忧了。

  自从三月前王凝之来到京口,钱唐内政便交给刘宏青和王涣之了,军队上交则给蔡山了。

  谢朗和王徽之则到中书省任职秘书郎,沉淀两年,便可下派为两千石的郡守。

  如今,钱唐郡和会稽郡已经成为王谢两家的自留地,许多王谢之弟在此挂职县令。

  两个郡城作为江南数一数二的繁华富庶之地,使得士人逗留于此,更有才子佳人在初长成的西湖留下了诗句。

  这是一种可以预料的现象,人们都喜欢往富裕的地方去。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喜欢往穷苦的地方钻,诸如一些真正的淡泊名利的隐居之人。

  又如后世的共产主义战士教书匠,埃内斯托·格瓦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