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高原很神奇,蓝天碧水映照生命的和谐。
这一颗真心很执着,踏遍冰天雪地想着老百姓。
喜马拉雅献给你圣洁的哈达,雅鲁藏布在为你深情地歌唱。
一首流传在雪域高原的藏族歌曲,唱出了73年来,XZ军区官兵与当地藏族群众的鱼水情,唱出了藏族群众对金珠玛米的爱,唱出了藏汉一家亲的血脉相连。
⒈“门巴将军”的13小时
两年前6月的一天,海拔4800米的那曲县德吉乡。
XZ军区总医院12人医疗队,在那曲地区DQ县巡诊后,来到这里。20时许,在村长罗松次仁的带领下,医疗队走进了德吉乡点措家。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土屋,床上白发苍苍的老阿妈已经休克过去,情况十分危急。当得知眼前这位就是“门巴将军”(门巴即汉语“医生”)李素芝时,点措一下子跪在李院长的面前,希望能治好她婆婆的病。
“赶紧把氧气袋拿过来,给老阿妈量体温、听心率。”顾不上寒暄,李素芝一边给老阿妈把脉,一边吩咐随行的护士。老阿妈是由于重感冒引发的急性高原肺水肿,必须马上实施治疗,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小赵,赶快给老阿妈注射氯化钠。”……“快,注射一支强心针。”尽管室内气温接近零摄氏度,但李院长已是满头大汗。
两小时后,老阿妈的脸上依然没有一点血色,呼吸十分急促,原来老阿妈的咽喉部被痰给堵住了。
李院长准备用嘴吸出浓痰,焦急的点措一把拉住了李院长。“阿妈命该如此,就让她去吧,我们不能让您遭这种罪呀。”说完已是泣不成声。不顾点措阻拦,李素芝嘴对嘴地帮老阿妈吸痰,在场的人都被李院长的举动,惊得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的点措再一次跪在地上,一个劲磕头……
老阿妈的呼吸渐渐缓了过来。“病情还没有稳定下来,处理不当很易反复发作。”李素芝仍不时地给她量体温、把脉搏,反复观察病情。次日早晨9点多,李素芝双眼布满血丝,将配好的药方交给点措。
老阿妈苏醒后,泪流满面,执意将带着体温的护身符挂在了李院长的脖子上。
⒉膝下无子有亲人
在LS市敬老院,提起金珠玛米,老人们的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一次偶然的机会,LS警备区官兵去看望敬老院老人时,老人的居住条件和室内卫生环境,让官兵的心里变得沉重起来。院领导无奈地告诉他们,养老院一共有20来人,都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而院里的工作人员又十分有限,资金也十分短缺,一时半会也难以兼顾。仅10分钟,官兵们就自发将2000余元的捐款交到了负责人的手中。在随后的时间里,官兵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帮助老人换洗衣物,为老人理头发、剪指甲,陪老人们拉家常等,并时不时地为老人们带去营养品,老人们也都很快接受了这些“金珠玛米”。
2006年12月,敬老院老人曲贡在临终前,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000元钱交到官兵的手上。他孤寡一生,临终最大的遗憾就是这辈子没人叫过自己一声“爸爸”。在场的官兵一声声感人的“阿爸”,久久地回响在病房中,老人满足地含笑辞世。
藏民族有这样一个传统,老人去世后,都要由自己的子女背上尸体围着寺庙走一圈,以便让老人能够魂归天堂。为此,官兵们还背着老人的遗体绕着大昭寺走了一圈,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曲贡老人留下的1000元钱,官兵们全部捐给了敬老院。
⒊雪山之巅播种希望
3月5日,是XZLS市达孜县邦堆希望小学开学的日子。一大早,一幢幢新楼,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新式桌椅教具一应俱全。孩子们身着崭新的校服,朗朗的读书声飞出窗外,像一首歌,沁人心扉。
“我们学校原来住的是80年代修建的土坯危房,吃的是被牛羊粪便污染了的阴沟水。由于教学设施条件差,孩子们不愿在这里上学,老师们想法调走,学校一度陷入困境,是XZ军区领导和机关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并跨入LS市先进学校的前列。”学校校长尼玛十分动情。
早在2000年8月,时任XZ军区首长的蒙进喜和政治委员段录定到达孜县调研时,了解到邦堆小学的落后状况后决心帮助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通过压缩机关开支、多方协调等办法,筹集到400多万元援助经费用于邦堆希望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XZ军区上千名官兵、上百台车辆开进了希望小学的建设工地。XZ军区原副政委多嘉带领官兵们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在海拔5000多米的门珠山上找到了一处清洁水源,解决师生们吃水难的问题。
西藏高原高寒缺氧,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官兵们在长达5个多月的艰苦施工中,用肩扛手提这种最原始的办法,硬是将10000多立方米的石头河沙、80多吨水泥、380条200多公斤重的水管等施工材料运上了山,并在山腰上建起了一座容量200吨的蓄水池和两个总容量为65吨的过滤池,彻底结束了邦堆乡附近3000多名村民祖祖辈辈饮用不健康水的历史。
⒋孤儿措姆上学记
在XZ,贫困是大部分藏娃辍学的重要原因。今年8月,在LS市团结社区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这天,某摩步团到团结社区开展助民活动,官兵们的视线被一个藏族女孩吸引。十七八岁的小女孩不读书,为啥捡起了垃圾?官兵心里感到纳闷。后来在社区知情人士的透露下得知,女孩叫丹增措姆,是个孤儿,一直靠社区的一位好心人供养上完了高中,但去年好心人也重病不起,一时间,措姆只能靠捡垃圾来维持生计。
今年,措姆以优异的成绩被XZ民族学院录取。看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措姆犯难了,不但高额的学费让她难以承受,就连平时的生活费也不知该如何解决。于是,措姆利用暑假期间,再次提起编织袋捡垃圾,希望能赚取到上大学的学杂费用。措姆的故事让官兵落泪了,他们当即捐款5000元,并承诺负担她大学四年的全部费用。措姆如愿走进了她向往的大学校园。
措姆给该团官兵的信中写道:有了解放军的资助,我现在在学校都很好,前段时间还当了学校文艺部的副部长……
⒌300粒青稞8年情
2008年8月18日。XZLS市次角林村藏族大学生丹增正在发愁新学期的学费时,军区某炮团官兵给他送来了5000元。丹增的铁盒里又多了一粒青稞。在这个意义非凡的铁盒子里,丹增已经投进了300多粒青稞。这是8年来,金珠玛米帮助他实现大学梦的真实见证。
丹增,XZ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因家里困难,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让他继续读书。开学那天,他走在那条熟悉的路上,忍不住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炮团的官兵。当他们了解到丹增的困难后,当即捐款600多元,下午就送到丹增的家里,并表示会一直资助下去,直到他上完大学。丹增打心里感激这些金珠玛米,但是不知如何表达,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小铁盒:每当金珠玛米帮助他一次,他就往铁盒里放一粒青稞。在金珠玛米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XZ大学。
考上大学的那一天,炮团官兵在部队食堂为他举办了“喜宴”。手捧300多粒沉甸甸的青稞,丹增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愿佛祖保佑他的兵哥哥,个个健康、幸福。
⒍“吉祥仙女”飞出喜马拉雅
GD省FS市藏族中学,有一位美丽的藏族女孩,她叫德吉卓玛。每隔一段日子,她都会写信给驻守在喜马拉雅山下的金珠玛米,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解放军叔叔您们还好吗?告诉您们一个好消息,我今年又领到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此时,我心里对您们充满了感激,是您们给我插上了一双会飞的翅膀,让我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尽情飞翔……”6月中旬,德吉卓玛给驻藏某旅政治部写来感谢信,信中特别标明一定要把喜讯转告干爹夏旅长。
同许多藏族青少年一样,德吉卓玛(藏语:吉祥仙女)一直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世界。是金珠玛米帮德吉卓玛实现了飞出喜马拉雅的梦想。
德吉卓玛,家在XZ米林羌纳乡朗多村,3岁时母亲就离开人世,父亲体弱多病,一家人靠政府低保金生活。为了照顾病中的父亲,年仅10岁的德吉卓玛不得不辍学,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活。时任驻藏某旅旅长的唐建明得知此事后,决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德吉卓玛重返校园,照顾好小卓玛病中的父亲平措顿珠。
2004年,资助德吉卓玛的接力棒传到了现任旅长夏怀军的手中。夏旅长夫妇把卓玛当亲女儿一样看待,每逢到了周末,夫妇两个人到德吉卓玛家,帮助她补习功课,给她做些可口的饭菜,让自己的女儿和她一起学习。2005年中考,德吉卓玛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FS市藏族中学。
去广东上学前,夏旅长夫妇特地给德吉卓玛买了新衣服,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并把2000元交给她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夏旅长每月定期将500元生活费存入德吉卓玛的卡上。
⒎十里水路生死情
这是一段泥沙流量大,流向极易改变的河流;这是一条没有航标、险情四伏的航道。1998年8月,XZLZD区连降暴雨,雅鲁藏布江洪水陡涨。28日一大早,八一镇里定村三个生产小组200余名藏族群众,在雅鲁藏布江边心急如焚,哭声、喊声、洪水声连成一片。眼睁睁看着被洪水隔离的江心4个岛上300余亩成熟待收的庄稼、数千头牛羊,就要被洪魔吞噬。情急之下,村长尼玛次仁跑到林芝军分区船舶运输队求援。
灾情就是命令。“珠峰号”、“3204号”两艘马力强劲的运输船立即分头向岛上驶去。江上暴雨如注,风高浪急。刚出码头,“珠峰号”上的刘贵平突然发现左边有一直径近10米的漩涡,右边是湍急的洪流。操舵手张洪武顿时傻了眼。用力前冲就会船翻人亡,向右则会驶入急流中。刘贵平控制离合器,命令机电长加足马力,让张洪武紧把船舵,终于摆脱了漩涡。
“3204号”潜水运输船满载藏族群众和牛羊,船刚离岸,轰鸣嘈杂的运输船吓得牛羊撞断栏杆接连往洪水中跳。战士们扎入江中,拽着牛角、羊头顺流往岸边靠。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奋战,牲畜、粮食得以保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万余元。
⒏又见那抹迷人的绿
2008年6月20日,NLM县樟木镇。生活在这个边境小镇的人们,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连续数日的暴雨,造成大部分山体滑坡,发生了特大泥石流。不到一小时,波曲河支流形成了一个直径达500米的堰塞湖,水位逐渐上涨,身处上游小岛上的50多人进退两难,面临灭顶之灾,而堰塞湖一旦溃决,下游的3000多人也将在劫难逃。
人民生命财产重于泰山。驻守在小镇的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连,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此时,前往小岛的所有道路都被泥石流冲断。来不及多想,连长高明当机立断,带一个排架起溜索,并亲自前往孤岛,他要将群众一个一个地溜出来。
1个、2个、10个……战士们不忍心连长这样累下去,都争着要去替换他,但都被严厉地拒绝了,当他将最后一个群众成功运送出来的时候,高连长已因严重体力透支晕了过去。
指导员刘军军正带其余官兵紧急疏散下游群众。当大家都以为全部人员都撤离危险地段时,只见一个妇女瘫坐在地,哭喊着说自己的孩子不见了,刘指导员立即让几名战士上前安慰她。自己带领两名班长冲进危险地段寻找孩子。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在家熟睡的孩子。说时迟那时快,当他们刚刚把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时,堰塞湖溃决了,钢筋水泥桥和河畔的民居瞬间荡然无存,但3000多群众无一伤亡。
群众抹着泪,不停地念叨:“金珠玛米,金珠玛米……”
⒐牧民平措的“特殊生意”
平措是XZ那曲县德吉乡一村的牧民。他每天早出晚归,流汗出力,却一个子儿不挣,村民们都嘲笑他“傻透了”。
5年前,平措全家8口人住在一个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过着靠政府救济度日的生活。为改变贫困牧民生活现状,那曲县人武部在德吉、门地乡开展了“百户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平措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人武部抓住当时县城大搞城镇建设的时机,积极与县委、县政府联系,出面为平措等6位牧民贷款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并对他们进行了一个月的技术培训。
有了车,有了技术,人武部领导又与地方有关部门和建筑商协调联系,帮助牧民们揽到一宗宗生意。一年下来,仅靠运输沙石和建材平措就净挣3800多元。短短3年时间,平措不仅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还把手扶拖拉机换成了东风运输车,并圆了孩子的求学梦。
“一定要为‘公家’做点事,不然怎能对得起政府领导和人武部的官兵!”2002年5月,青藏铁路那曲安多段施工任务刚一展开,平措就把运输车开到了工地。指挥部负责人李建新以为他是来找“生意”的,问他一天需要多少工钱。平措直摇头,对李建新说:“我不要工钱,我是来义务支援的。”
⒑真情遍洒和谐社区
今年5月13日,一封来自LS市城关区统建社区、由2000多名居民签名的联名感谢信,辗转送到XZ军区政委王增钵、舒玉泰的案头。这封厚达13页、飘着酥油芳香的信件,记录了XZ军区某高炮团二连官兵为民排忧解难、传播现代文明、维护社会稳定的感人故事,散发着军民互助、和谐共处的气息。统建社区居委会书记平托老大妈激动万分地说:“我们能有今天,全靠二连官兵!”
一天晚上,LS突降暴雨,洪水瞬间汹涌而来,污水和垃圾漫过小河冲进居民区,危急时刻,亲人解放军来了!他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打着手电帮搬家具、背老人小孩、送生活用品,等到所有的居民都安顿下来以后,才拖着湿漉漉的身躯回连队。洪水退去后,居委会凑钱买来了管道,准备铺设直通LS河的800米长排水管以解水患,但找包工队一问,居民们傻了眼:少了20万不干!关键时刻,大伙想到二连的官兵。连长周天福请示上级同意后带着全连官兵来到施工地点。坚硬的水泥路面一镐挖下去手震得发麻,泥泞的水沟一锹铲下去污水四浅……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一米、十米……管道在官兵们高亢的番号声中顽强地向前延伸。
半个月后,排水管全线铺通,1000多名社区群众手捧哈达、提着青稞酒和酥油茶,簇拥在连队门口:“感谢共产党为我们派来了‘金珠玛米’,为我们派来了‘活菩萨’。”
XZ军区广大官兵同雪区人民58年的军民情谊,比天高,似水长。这情谊深深植根于270多万藏族群众的心底。
58年来,军民和谐互助,在青藏高原不断叙写一个个真情共融的动人故事,成为军民鱼水情深、汉藏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真心换真情(短评)
汉藏一家亲。在新的历史时期,XZ军区官兵发扬“老XZ精神”,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数十载如一日,积极为XZ各族群众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始终把新一轮群众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上,是XZ军区的一条重要经验。修“爱民路”、建“双拥桥”、办“鱼水小学”;参加河流、沟渠的整修治理,援建新农村通电、通水、通讯工程;与农村失学儿童和在校贫困学生建立“一帮一”、“1+1”助学关系;参加抢险救灾,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切,都使XZ各族同胞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从XZ军区官兵服务群众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新XZ军民团结、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新篇章,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在“世界屋脊”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崇高形象,看到了XZ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前景。
用真心换真情,才有XZ各族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才有“金珠玛米”——藏族群众心中、口中最为尊贵的称谓。XZ军区官兵热忱服务藏族群众的事迹值得称道,经验值得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