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每一处都有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默默地守卫。
尤其是XZ地区号称“世界屋脊”,那里的中国军人在和平时期都要承受生死的考验。
在2002年时一位XZ戍边军人胸前挂满军功章在妻子坟前肝肠寸断的图片,曾经引起读者的极大震撼。
而这位不屈的汉子现在仍然在西部战区南疆军区阿里军分区副政委的位置上为国尽忠[1],他后来的女儿也受父亲感染选择了从军报国。
可以说张良善父女相继从军的故事,就是一代代解放军官兵为国尽忠的典型代表。
陕西勇士为报国无畏上高原,新藏公路危险重重屡次经受考验
这位曾经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戍边勇士名叫张良善,1965年11月出生在陕西安康。
1984年10月年仅19岁的张良善选择应征入伍来到了XZ,经过新兵训练后1986年在喀什地区YC县留守汽车营成为一名汽车兵。
也许在内地搞运输的汽车兵既不用上阵杀敌,也不用在哨所里面忍受孤独与危险相对轻松;但是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汽车兵的牺牲,居然远超在一线边境执勤的官兵。
张良善所他们负责保障的阿里军分区在地方行政上属于XZ自治区,可在我军实行大军区制之后就先后属于WLMQ军区和兰州军区。
这是因为那里离XZ核心地带的LS过于遥远,中央军委从后勤和便于指挥的角度将阿里划归了XJ的我军系统。
1956年3月中央下令正式修筑新藏公路,耗费1年半完成了到ALD区首府狮泉河的线路。
该公路从叶城开始就正式进入青藏高原,海拔由1400多米陡然增加到4500米以上。
这里冬季气温能低至零下40多度,含氧量也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沿途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突然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了汽车兵们最大的杀手。而到了冬季经常出现暴风雪,广大官兵又要忍受被大雪活埋的风险艰难运输。
张良善刚进入叶城汽车营就要上高原,结果爬上海拔4000多米后开始头痛恶心最后开始呕吐。班长只能让他吃点止痛药再用绳子箍紧脑袋,可张良善仍然被头疼折磨得胃里翻江倒海。
偏偏这时候汽车抛锚了,班长跳下车开始维修。张良善也下车想帮忙却被班长赶了回去,他这才明白了自己的任务有多艰难。
可谁也没想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张良善居然很短时间里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在战友们看来张良善每次出车都对路线上的各个危险地段了如指掌,只要由他带队就没有完不成的运输任务。
1987年张良善汽车队在执行某次运输任务时,碰见兄弟部队多达29辆车辆不敢过马洋达坂堵在一起。为了大局张良善主动提出,由他将这些车开过最险地段。
当张良善将最后一辆车开过去之后,对方带队领导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连说“谢谢老班长”。
张良善一时都不好意思赶紧表示他还只是个新兵,让对方在场所有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仿佛新藏线就要给张良善一个下马威,当年10月他就第一次遭遇了生死考验。
那一次张良善一起执行运输任务在半路时车辆发生了故障,而备用零件已经给了战友车辆使用。
张良善就让副驾驶随车队去取零件,可等战友们回来时才发现道路已经被塌方阻断。不知情的张良善两天后随身的干粮吃尽才意识到不妙,在那一片无人区简直是叫天天不应。
他跋涉了五公里找到了一片湖,感觉自己绝处逢生,于是就用工兵锹捕鱼再用干柴和干牛粪烤了吃。
可没想到高原湖中的鱼十分难以下咽,没吃几次他就完全没有了食欲。
十天后感觉濒临死亡的张良善在烟盒上写了遗书,嘱咐哥哥要照顾好父母不要为他难过。
战友们忙了半个月才终于打通道路,而这时张良善已经饿得皮包骨几乎让战友们认不出来。
看到一个年轻人竟然活脱成了一个高原版的鲁滨逊,战友们无比心疼非常自责。
妻子来团聚却同时失去妻儿,在墓碑前肝肠寸断感动天地
在ALD区的服役生涯中张良善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是死神最终还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挚爱。1992年在当时已经算大龄的张良善经人介绍与何桂丽喜结良缘,可仅仅度了十天的蜜月就接到了紧急归队的通知。
在一次执行任务后张良善收到了妻子的来信称她已经怀孕,张良善顿时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然而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让张良善的幸福变成了漫长的懊悔。
当年10月何桂丽又给张良善写信告诉她分娩在即,张良善就让她来驻地好能补偿自己做丈夫的亏欠。可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高原反应的可怕,何桂丽来到驻地之后不久就得了感冒。
这时上级命令张良善出车执行运输油料任务,许多战友劝他请假。
可张良善说:如果不能赶在大雪到来之前把物资送上去,整个冬季哨所官兵就要挨饿受冻甚至出危险的;作为运输排长必须负起责任,怎么能因为私事向组织请假呢?
可这一次居然成为了他和妻子的永别,更让他痛失了自己的第一个骨肉。张良善出发之后刚到红柳滩,连长就打电话告诉他妻子的情况不太好,希望他能主动放弃任务返回照顾。
可张良善当时认为执行任务是第一位的,况且妻子也只是偶感风寒,就继续上路了。然而当到了狮泉河时驻地发来了紧急信息:妻子难产恐有不测。
张良善这才知道自己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只得将货物转交战友匆忙驾车往回赶。
然而刚到达多玛兵站,驻地传来的信息说医生已经回天乏术。张良善伤心欲绝不顾一切地驾车狂奔,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赶了之前五天的路。
然而当他冲进病房时妻子已经因大出血而奄奄一息,而他们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张良善痛苦万分地紧紧抓住妻子的手,而妻子只说了一句“上山开车慢点”就与世长辞。
短短的几天时间就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妻儿,这样的打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张良善擦干眼泪坚决没有倒下来,而是亲手用水泥和沙石给妻子起坟立碑。
还没来得及刻碑文营里又要往阿里送一批物资,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必须挑技术最过硬的司机。于是张良善主动请缨,对领导说要用这样的方式纪念妻子。
可是他刚回来又听闻一个晴天霹雳:他在老家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身亡,连失两个至亲的老父亲伤心过度,从楼上摔了下来断了腿。
就算张良善是铁打的汉子,此时他的心也已经如万箭穿心。
但是向部队请假回去料理完妹妹的后事,他就忍痛告别双亲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队之路。
当张良善终于把亲手刻的墓碑放置好后,他双膝跪地向妻子表达无限的思念和愧意。
他感觉自己同样对不起亲生骨肉,于是用“来生”这个名字希望他来生能生在好人家,也是希望来生能和何桂丽再做夫妻。几乎每年张良善都会抽空为妻子扫墓,山坡上都被他踏出了一条小路。
男儿膝下有黄金,张良善却为妻子跪下很多次了,但是军人流血不流泪他做到了。
每次张良善痛苦万分时就将脸高高扬起,硬挺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一个男人明明内心波澜起伏又不能放声大哭,在他外表的平静下是隐忍和刚强以及难以传达的悲痛。
因此2002年解放军画报社记者部主任记者袁学军拍摄到这一无比感人的画面时,他也被张良善的坚强和奉献精神所感动。
这张照片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金奖,大家都认识了张良善这个新藏线汽车兵“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
屡次接受表彰成为参加国庆观礼代表,提干换岗位不变军人本色
张良善担任高原汽车兵长达24年,累计共行车60多万公里;共物资750多吨和500余人,被官兵们称为“新藏线上的红细胞”。
而1997年底张良善带队执行为哨所运冬菜任务时再次历经生死,在界山达坂遭遇暴风雪一天只能前进两公里。
他们饿了就用雪来烧水煮干粮,晚上不敢睡觉只能靠嚼辣椒来强行提神。就在大家都已经弹尽粮绝之时,张良善成功地从一只狼嘴里抢到一只黄羊,这才让大伙饱餐了一顿,有足够力气后冲出了界山达坂。
尽管自己靠高超的技术一次次死里逃生,可张良善却亲眼见识了超过一个排的战友将青春永远埋在了新藏线上。
这些生离死别激励着他继续努力,并得到了战友和领导们的一致认同。
1998年3月张良善被兰州军区评为“军交运输先进标兵”,西北军营“十大杰出青年”;到了4月解放军四总部在全军发出通报,授予张良善“红旗车驾驶员”标兵。
1999年10月1日张良善作为兰州军区的唯一代表参加国庆观礼,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强大阵容并得到了热情接见。
2000年他参加了“五一”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表彰大会,当年11月又被评为“共和国的脊梁卫士”。
1998年张良善提干,后成为了阿里军分区装备科科长。
之前在汽车营时张良善就经常为没有专业的汽修站而发愁,所以他上任之后就请示设立自己的汽车维修部门。领导却表示别的都好解决,唯独没有合适的场地。
于是张良善看上了营区附近的一座山头,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150天终于成功地将其夷为平地。
之前军分区领导们只听过他类似于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经历,没想到张良善做起现代愚公来也毫不含糊。
张良善又和战友们经过三个月的苦干将另一座山移平,为阿里军分区的部队建设做出了特别贡献。
2003年时张良善升任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部长,上级决定为民兵武器库建设围墙对外招标的预算额为55万。
这在当时当地可以算得上一笔巨款,许多民间包工头纷纷跑到张良善那里试图走后门来中标。
然而张良善再一次展示了我军历来的优秀传统,将这些行贿者全部挡在门外。
之后他和战友们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经上级批复后张良善购买了打砖机和水泥,最终只花了18万就完成了预定目标。为本就非常困难的阿里军分区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而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而在2008年修建军分区修建地爆器材库时尽管已经成为领导,张良善却如当年跑新藏线一样亲自到工地监督。
一次他得到报告某处的水泥不合格,他果断下令推倒重来。
开发商托人送礼说情希望张良善高抬贵手,但他却毫不动心硬是将这一部分工程全部返工。
可以说尽管已经不再需要同新藏线上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但张良善在领导岗位上面对“糖衣炮弹”同样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再次成家并喜得千金,女儿学成后从军继续报国之路
在张良善继续在高原道路上奋斗之时,他的战友们帮助他又一次收获爱情。
1994年2月他与来自家乡安康的年轻护士伍菊喜结良缘,让张良善长期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只是和上次一样,他新婚燕尔再一次踏上了征程。
不久以后伍菊也怀了孕,可分娩时胎儿的脐带绕颈又差点难产。一直到女儿8个月之后张良善才回家探亲,伍菊当时还抱怨他不顾家。可她后来亲自前往ALD区探亲后,亲身体验了高原反应连说话都很吃力。
为了支持丈夫她毅然辞掉老家的工作,带着女儿来ALD区陪伴丈夫。之后的时间里夫妻俩仍然是聚少离多,但伍菊一直努力着做好他的贤内助。
张良善曾经说过:“边关总得有人守,你不去,我不去,谁来守边防?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阿里,但是我相信阿里精神会一代代在高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