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国际形势
日本此时在中国战场无力继续大规模进攻,只能让部队收缩,进攻湖南长沙的日军部队,全部收缩回武汉地区。
日本在中国深陷战争泥潭,和数倍于己的中国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对峙,还遭到敌后抗日武装的袭扰,日本的国力此时已经接近透支。
此时的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德军闪击波兰,最终击败波兰,德国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
而后,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之后,德国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很快,德国就击败了比利时、荷兰!
最终,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与此同时,德国接管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很快,德国又击败了希腊!
此时的德军,志得意满,举目欧洲,仿佛再无敌手!
而日军大本营现在为了下一步的战略争执不已,北进打不过苏联、而在中国大陆又无法继续进攻,日本的外汇也已经告急,日本现在迫切的需要物资原料产地!
日军大本营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西方人占领的东南亚。东南亚在当时是世界最重要的橡胶、石油产地,是西方国家的奶牛。
日军大本营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入侵东南亚,没想到东南亚地区的法军、英军、美军一败千里,日军仅仅花了半年的时间,就把整个中南半岛和马来、印尼诸岛收入囊中。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人就绕过非洲好望角开拓亚洲航线,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来到东亚。经过几百年的武装殖民,到了20世纪初期,整个东南亚除了泰国保持主权外,所有地区都是西方人的殖民地。
在那个年代,越南、柬埔寨、老挝属于法国殖民,名为法属印度地区。
菲律宾则先属于西班牙,后来属于美国殖民。
缅甸、马来、新加坡属于英国殖民。
荷兰统治着印度尼西亚,名为荷属东印度群岛。
东南亚一直用丰富的资源供养着西方列强,这里盛产橡胶、石油、砂糖,还有铜、铁、金、镍、铝、锡、钨等金属矿藏,这些矿物在民用和军用方面都至关重要。
为此,日军先南下中南半岛,因为法军最为不堪一击,然后日本人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争取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再将英美逐个击破。
东南亚的矿产和中国华北地区、以及伪满洲国的矿产可以互补,而且东南亚还有日本最最紧缺的战略资源------石油。
日本占领的地盘内没有任何石油产出,他们曾在中国东北找了很久油田,但是颗粒无收。日本的工业接近停转,进攻东南亚更是刻不容缓。
而后,日军用半年时间就打败了西方军队,统治了整个东南亚。
日本知道英法不足为虑,但是美国的反攻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加紧在东南亚疯狂掠夺资源。
为此,日本成立了大东亚建设审议会,将每一种具体的资源规划到不同国家,每个地区生产自己丰富的产品,其他物品由国外进口。
当时,日本掌控了东南亚所有的交通运输渠道,铁路和港口优先运输军用物资,民用的财产被无偿征用,甚至直接抢夺没收。
大量东南亚华人的资产,包括油田、工厂、矿山都被交给日本财阀,华人遭到驱逐、囚禁、甚至屠杀。
日本入侵泰国后,泰国政府和日本结盟,这个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为日军供应橡胶。
之后,日军继续南下赶跑了荷兰人,派军队接管了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开足马力产油。
在中南半岛,日本人让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种植水稻,在缅甸则种植棉花。
日军在当地收取重税,大部分农业产品都被征用北上,补给日本国内和侵华日军。
这些资源不仅送到了日本,连远在欧洲的德国都求日本供养。日本要求德国提供坦克和舰船、钢材,日本提供石油和橡胶、锡矿等资源。
日德两国开始互换资源,并且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缔结盟约。盟约共6条:
第一条
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二条
德意志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三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同意遵循着上述路线努力合作。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第四条
为了实施本协定,由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各自指派委员组成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将迅速开会。
第五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第六条
本协定应予签字后立即生效,并将从其生效日起继续有效十年。在上述期限届满以前适当时间,各缔约国如经任何一国请求,应为本协定的延期举行谈判。
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外政策的基石是与德国结盟,以便互相配合,采取协调行动。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却始终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牵制,使日本不能自由行动,导致日本对德关系经常处于被动、消极状态。
换言之,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日本深陷于持久战的泥潭不能自拔,无法跟上德国的战争步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与德国的配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崩溃。
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陆军兵力达32个师团(含关东军8个师团),占陆军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四,国内仅剩下1个师团,可以说是倾巢而出。
此后,中国战场转入战略相持,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局面形成。日本终于陷入持久战的困境,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这种局面使日本当局焦虑不安,因为只要存在中国抗日战场,日本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会出现两线作战。
于是,中国抗战便成为日本实施世界战略的最大后顾之忧,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成了日本国策的中心。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它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日本政府敏锐地感到,苏联和英、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能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
为此,要利用外交手段改善国际地位,促进中国问题的解决。
日本企图通过日德结盟,在欧亚两洲威胁、牵制苏、美、英等国,迫使苏、美、英减少或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达到孤立中国、使中国屈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