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次大型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分析:
一、从战争规模来看
官渡之战,袁绍一方的兵力是10万步兵加1万骑兵,合计11万人,战争结束后,袁绍只带了800骑兵逃回北方,其余人员全部损失。
曹操一方的兵力史书没有记载,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来说,他拿出十万的兵力并不是难事。
曹操早在公元192年就收降了30万投降的青州黄巾军,从其中抽取了精锐组成了青州兵,再加上曹操7年来的发展,凑个10万不是难事。
但是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用来与袁绍开战,他还要防备长江流域的刘表、刘备与孙策、孙权,以及关西地区的马超、韩遂等军阀,再加上守卫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能够沿着黄河上千里来布防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万人,这也是官渡之战曹操一方参与兵力的估算。
这样算起来,袁绍一方的兵力是11万人,官渡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合计是5万人,其中周瑜、程普各自率领15000人,刘备与刘琦合计2万人。
曹操一方的兵力没有记载。赤壁之战时,曹军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李典、朱灵、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从襄樊经汉水南下。
按后来,于禁七军三万人的编制,就算赵俨这一支军队有3万人,这一路其实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曹操就失败了。
另一路,是由曹操亲自率领,从南郡江陵城出发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这一路参与的。
周瑜曾经分析过曹操中原所有的军队总数量是15~16万左右,再加上收编了荆州刘表的军队7~8万。不过,这是曹操控制下的总兵力,不可能全部参战。
以曹操的性格来看,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曹操本部与荆州降军各占一半,其中荆州降军主要是水军,最多不过3~4万。
曹操本部差不多也是3~4万人,合起就是6~8万人,再加曹仁守南郡应该也有1万兵力,所以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7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赵俨那一支,合计是10万。
赤壁之战周瑜与刘备合兵5万
所以,赤壁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人,与官渡之战相当。
确实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汉中之战,刘备动用了益州所有的兵力,合计约10万人,这是益州的倾国之兵了,刘备入川时只不过带了2万人左右。
刘璋的益州之兵总计与荆州刘表差不多,都是7~8万人,加起来刚好10万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张飞等人带进益州的部队,合计12万。
刘备作战后方总要防守吧,汉中之战参战的军队就是10万人左右。
曹操这一方,最初的主将一直是夏侯渊。夏侯渊镇守汉中,一部分是曹军本部,至少2~3万人,一部分是张鲁降军,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合起来是4~6万人,平均算5万人,这是最初曹军的兵力。
因为夏侯渊等人据险而守,所以尽管刘备兵多也没占到便宜。
后期,刘备改变战略,用计诱杀了夏侯渊。一个月后曹操率军进入汉中,曹操带来的军队至少也有5万人,然后,曹操与刘备作战并对峙了几个月。到最后,曹操因为补给消耗巨大,于是撤退放弃了汉中,曹军在汉中之战投入的总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汉中之战曹操投入约10万兵力。这样算起来,汉中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20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刘备出动的军队数量是4万人,再加沙摩轲的蛮军1万人,合计5万人参战,这是刘备的总兵力了。
而孙权拨付给陆逊的军队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也是5万人,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合计10万人左右。
从战争规模来看,汉中之战的规模最大。
二、从战争持续时间来看
官渡之战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到公元200年10月结果,前后持续了1年4个月的时间。
赤壁之战从公元208年12月曹操开始出兵,仅仅1个月的时间,曹操在赤壁大败,曹操先逃到了南郡,然后再北上。
接下来,孙刘联军攻打南郡曹仁花了一年时间,算起来赤壁之战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长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到公元219年5月结束,持续了近两年时间。
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月开始,到公元222年8月结束,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从持续的时间来看,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久。
三、从战争影响力来看
官渡之战的胜者决定了中原与北方的霸权,曹操在此战中崛起,而袁绍则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也就是曹操最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赤壁之战对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孙权与刘备取胜,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而且是彻底的。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取胜,曹操统一天下将成定局,其余势力根本无法阻止曹操。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让天下维持分裂状态。
汉中之战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是益州的北方门户,一定要夺取,没有汉中,益州的安全就没有屏障;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鸡肋。
曹操如果想统一天下灭亡蜀汉,一定要夺取汉中,但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已经没有夺取天下的实力与雄心了。汉中之战对天下局势也有一定影响,这是蜀汉崛起的一个标志。
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
如果刘备胜利,局势最多回到关羽镇守荆州时的样子;如果孙权胜利,就维持原状。其实夷陵之战发不发动,都已经是三国鼎立了,不可能再发生变化了,无论谁赢了,都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
从对历史的影响力来看,赤壁之战的影响力最大,因为这改变了历史,并让天下维持了分裂的状态,也就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承前启后。
若论三国第一战役,应该还是看影响力,而不是规模大、时间长,所以赤壁之战才是三国第一战役。
三国时期的四次大型战役,夷陵之战虽然火烧连营,其实战略意义不大,大概是应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已吧。
有曹魏在,刘备赢了也拿不下东吴,他们家底至少也能拿出十万人马。还是个三分天下魏蜀吴。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
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封魏公。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汉昭烈帝刘备(公元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
《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吴大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公元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掌事,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委心服事下,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惟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又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