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但随着社会发展,封建集权加强,土地不可避免地不断向官僚、贵族、富商等地主阶层手中集中。
到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越演愈烈,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天灾人祸,导致农民无地耕种。
流民遍野。起来反抗的人,越来越多,遂成燎原之势,农民起义爆发。
推翻王朝。建立新王朝。周而复始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朝晚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结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在这期间,土地兼并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直到封建王朝结束也没能彻底解决。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农民。只要农民还在土地里耕种,这个王朝就不会出事。而土地兼并,却让农民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办法生存。
作为封建制度固有弊端,土地兼并和随之而来的农民起义,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大秦王朝开始,一直到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清王朝结束。
都是存在的。故而,汉朝末年,和建立封建制大一统王朝的秦朝末年仿佛。
公元190年,水旱天灾,饥民遍野,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又叫魏晋南北朝,分成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到三国时期,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在政权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皆重视引进人才和发展经济。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和刺激,各种技术,都有了进步。
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起义。为安定地方,地方州牧官员,拥有地方控制权。
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举兵反抗董卓。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
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公元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公元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而,曹操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丞相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公元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
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
西晋于公元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为止,合计60年时间。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合计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这里按照时间先后,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四次大型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
先说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话说,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到了王朝末年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为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而连年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
冀州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后期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已经成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
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不过,袁绍刚赢了幽州公孙瓒。
战争即消耗。对手又强,虽士气正盛,但民力不堪,徭役赋税等重压之下,可能激起民变,兵变。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对手多了,曹操也就只能学汉高祖刘邦,采取深沟高垒作持久战的打算,并不敢倾尽馕底,堂堂正正与谁一战。
曹操作战,几乎都采用“趁你病要你命”的趁火打劫方式,军中哗变,或者父死子继的政权更迭时候。
这种作战雏形从汉高祖刘邦起,为人熟悉,也就从他开始被挑剔行事不够光明磊落,故而说他是布衣平民出身。也就是庶民,到了这里的刘备刘皇叔更是说他是卖草鞋出身。
刘家做了四百年天子也不贵族,换言之,接地气,始终亲民。也与这时期兴起的批判思维呼应,打战也打心理战,掀对手老底,激怒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
四世三公袁氏家族,汉末名门,袁术和袁绍是兄弟。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
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
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呕血而死。
据说,袁术众叛亲离,想过投靠兄弟袁绍。袁绍答应了,但被曹操所阻。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必然会爆发的一场战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曹双方沿着黄河一线交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中原及北方的霸权。
面对袁绍,曹操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此战,双方都很重视,到处派遣使者拉拢政权同盟。袁绍遣使招降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
除了阳安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南阳的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自此,曹操的四方暂时安定,也就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兵力与袁绍一战。
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
衣带诏,是指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东汉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
汉献帝欲除曹操,因无实权且宫中曹操耳目众多,只得以衣带诏方式交于国舅董承密谋举事。事泄,董承等人尽皆伏诛。
曹操想到了刘备,刘皇叔,命人前去。收到风声的刘备,率部跑了。
刘备投靠袁绍。
袁绍遂奉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
檄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í wén,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出自《汉书·朱博传》:“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
檄文,一开始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文书。到了这时候,东汉蔡伦已经改进造纸术。还有印刷术。
北宋毕昇是改进印刷术,发明活字印刷术,能够用泥烧出字来。一个一个的,然后,排版,可以用很久。
推断之前是用泥烧制一版字,不能拆卸,再往前呢。而我们古代一开始就是在木简上刻字,用的还是笔墨纸砚,这个印刷术跟造纸术一样,早就有了。
只是不方便,成本也高。再往前,商朝开始在龟甲兽骨刻字,所以印刷术出来得早。这小刀等锋利的物品刻字,一不小心割伤手指,用血也能印字吧。
当然,改进用凸出的文,方便印刷。以前可能有专门刻字刻文书的工作。也是工匠一种。
那竹简一册要刻多久。社会分工,就有专门的人刻字。
然后,改用木头竹简刻字。有了纸,有了笔墨纸砚,东汉改进造纸术。
刻字的传统工艺改革,就往印刷术发展,到了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还是要刻字。一门手艺传承多少代人。
玩泥巴也有前途。再看,留到现在的,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还有雕像,石雕,西汉陵墓前就有马的石头雕像,还能烧出白陶。故而,推断在三国时期,造纸术印刷术推广,檄文等朝廷文书已经实现量产。
这么多檄文在手,想来是要张贴城门口等位置,广而告民。而这篇檄文也就流传后世,揭曹操家老底。说曹操家发家是他祖父辈。
曹操祖父那时是宫里天子的宦官近臣,又贪婪,有钱但无后。就收养了一个乞丐子,也就是曹操他爹,所以曹操的家底儿是这么来的。他还不感恩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让人去北邙挖历代天子的祖坟,盗墓以筹军饷开支。
一言以蔽之。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云云。
袁、曹两家公开宣战。那时候骂人,还骂得古文又直接,就是不知道百姓看得懂不。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
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州、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但关羽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建议他“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思而不纳。
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曹操派遣臧霸、孙观、孙康等人牵制青州刺史袁谭。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
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曹操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渡江,初战失利,但兵力、粮草、军货、财力仍然占据优势。
七月,袁军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
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叫作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
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但退无可退。官渡之战,曹操打得非常艰难。因为袁绍也难,几乎是举族之力,与之一战。
虽然曹操军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打到后期,就变成了双方实力的消耗战。战事胶着。
渡过黄河的袁绍,也是一样,进不能进,退无可退。
也就是,消耗战。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抄断曹军西道,皆被曹将曹仁击破。
而官渡之战交战正酣,江东孙策意外遇伏,被刺客暗杀。据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
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三个人,这三人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
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
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完,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
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来。
孙策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已经赶到,将刺客全部杀死。孙策伤势甚重,到夜间便去世了,时年二十六岁。
刺客因此被称做许贡三门客。这是三国时期一桩悬案。这样围猎的地方都是属于官家的,外人难进。孙策死前,改立其兄弟孙权继位。
孙策(公元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
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年少的孙策携母迁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收合士大夫,深得江、淮人心,颇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在庐江血战两年,最终破城,却遭袁术的失信。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周瑜将兵迎之,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
同年四月,正当孙策想着是否发兵北上之际,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孙权盘踞的东吴,并没有参与官渡之战。
而在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袁绍方许攸叛逃,向曹操建议攻取袁绍存粮地乌巢。
曹操果断采取建议,火烧乌巢。袁绍军队溃败,曹军趁胜追击。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此战而踞北方。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内忧外患而死。袁氏家族自此衰败,再也无力与曹操对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袁绍(?-202年6月28日)[1],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百姓听闻其去世的消息,大多悲愤。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在统一整个中原及北方之后,开始对长江流域的刘表、孙权势力进行统一战争。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话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5、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名士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是说,他年纪小,所以让哥哥先拿梨子。
故而,家学渊源,且是个早慧的天才儿童。还有,我国是梨属植物中心发源地之一,还有日本朝鲜,国内栽培的白梨、砂梨、秋子梨都原产我国。
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我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梨树是我国南北各地栽培最为普遍的一种果树。所以,东汉末年,水果梨子在我国已经遍种。
想来就跟三国战火一样遍及南北。出去打战,总得等战机,没事种田种树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城、叶县。
九月,曹操到达新野县,刘琮就以荆州投降曹操。曹操接受刘琮的投降,继续进军。
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一直不知道,直至曹军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而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
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城,率部南逃。
张飞诸将断后。关羽随刘备至夏口。
江陵贮有军用物资。曹操新取荆州,舍了追袭刘备,踞城江陵。
曹操踞荆州,引军至江陵,已达长江流域,东吴孙权震动。刘备派使臣诸葛亮与东吴联手战曹操。
同年十二月,程普与周瑜分别任左右都督,与刘备军结成孙刘联军。孙刘联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战,就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遂纳部将黄盖诈降之议,采用火攻。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
黄盖假称投降,趁夜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
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
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随后,孙刘联军攻取了南郡及荆州南四郡,孙权与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此战为其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
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助孙策于曲阿之战中击败刘繇。
建安三年起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七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
建安十三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周瑜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
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于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之后,收复荆州各郡。刘备以荆州为根据,进而攻占益州。
与此同时,曹操击败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进而攻占张鲁占据的汉中地界。
汉中与蜀中相接,曹操进军汉中给刚刚易主的蜀中百姓带来不小的震动。司马懿劝谏曹操可趁机攻占蜀中,但曹操后方却发生叛乱。
曹操留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并让张郃进犯巴蜀西。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镇守荆州的关羽与孙权发生矛盾,孙权派人袭取荆州。
刘备率军支援关羽。而此时张郃深入巴蜀西,已经攻打到宕渠一带。刘备忙与孙权讲和,湘水划界后,率领张飞于瓦口关大破张郃。
而汉中又是益州的北方门户,直接威胁到刘备的益州。张郃退走后,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领大军攻打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
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于是退走。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
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停留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
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
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的外围鹿角。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
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张郃亲身搏战,刘备一时难以攻克。夏侯渊分兵去救援张郃。
刘备派黄忠攻打南围鹿角。此时的南围鹿角,夏侯渊正在率领400曹军精兵修复鹿角。
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一战就将夏侯渊斩杀在南围鹿角。
出人意料。临阵斩杀曹军主将,黄忠遂又趁机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渊军营。
夏侯渊军队因为丧失了主帅而迅速溃败。益州刺史赵颙等,也被黄忠军斩杀。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惶恐不安,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此战,诸葛亮于后调运粮草,益州也是举全部之力,男人参战女人运粮。而曹军还有大军殿后,刘备军也不敢轻易过汉水。
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刘备仍踞定军山,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曹军先失主将夏侯渊,动摇军心,又因蜀道之难,运粮不易且容易被截断。
很快,就撤离。曹操虚张声势,名为召曹彰来援汉中,实则命他于半路接应。曹操从汉中回师,与曹彰会师长安。
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汉中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之间争夺汉中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17年。
汉中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
刘备方阵亡吴兰、雷铜、任夔等,曹操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
曹操方将领王平投降刘备。
曹操撤退时,在汉中可控制的范围内将百姓迁走。
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后,派遣刘封、孟达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
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太仆夏侯婴后代。
夏侯渊早年跟随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骑都尉和陈留、颍川二郡太守。参加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关右地区。凭借功勋,累迁征西将军,受封博昌亭侯。
张鲁投降曹操后,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被黄忠袭杀。死后谥号为愍,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三国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在孙权偷袭归属蜀汉的荆州三郡,杀死刘备大将关羽之后。
刘备为了复仇,最为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夷陵之战。
关羽(公元?~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
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
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
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东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
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话说,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刘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刘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题外话,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兄弟,在孙吴做官。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史书中为“范强”,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其写成了“范疆”)所杀。
张飞(?—221年),字益德(也作“翼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公元196年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
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
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至此,关羽和张飞两位都从历史舞台谢幕。蜀汉还有个名人,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溪蛮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
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带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到阵前叫阵。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因为当时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
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蜀军将领傅肜率部为之后殿,战至兵众尽死,傅肜壮气益烈。
吴人谕之,想让傅肜投降。傅肜骂曰:“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最终,傅肜奋战而死。
但是,提前出发的吴将孙桓部却走在了刘备的前面,截断了刘备回益州的要道。
当刘备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时,差点被孙桓部擒获。刘备逾山越险,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又叫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向西的归路被吴军截断,黄权又耻于向吴军投降,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北进,向曹魏投降。
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吴将步骘截击而死。只有向宠的军队特别完整从夷陵回到蜀地。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
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
次年四月,刘备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
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
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
一、从战争规模来看
官渡之战,袁绍一方的兵力是10万步兵加1万骑兵,合计11万人,战争结束后,袁绍只带了800骑兵逃回北方,其余人员全部损失。
曹操一方的兵力史书没有记载,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来说,他拿出十万的兵力并不是难事。
曹操早在公元192年就收降了30万投降的青州黄巾军,从其中抽取了精锐组成了青州兵,再加上曹操7年来的发展,凑个10万不是难事。
但是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用来与袁绍开战,他还要防备长江流域的刘表、刘备与孙策、孙权,以及关西地区的马超、韩遂等军阀,再加上守卫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能够沿着黄河上千里来布防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万人,这也是官渡之战曹操一方参与兵力的估算。
这样算起来,袁绍一方的兵力是11万人,官渡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合计是5万人,其中周瑜、程普各自率领15000人,刘备与刘琦合计2万人。
曹操一方的兵力没有记载。赤壁之战时,曹军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李典、朱灵、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从襄樊经汉水南下。
按后来,于禁七军三万人的编制,就算赵俨这一支军队有3万人,这一路其实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曹操就失败了。
另一路,是由曹操亲自率领,从南郡江陵城出发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这一路参与的。
周瑜曾经分析过曹操中原所有的军队总数量是15~16万左右,再加上收编了荆州刘表的军队7~8万。不过,这是曹操控制下的总兵力,不可能全部参战。
以曹操的性格来看,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曹操本部与荆州降军各占一半,其中荆州降军主要是水军,最多不过3~4万。
曹操本部差不多也是3~4万人,合起就是6~8万人,再加曹仁守南郡应该也有1万兵力,所以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7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赵俨那一支,合计是10万。
赤壁之战周瑜与刘备合兵5万
所以,赤壁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人,与官渡之战相当。
确实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汉中之战,刘备动用了益州所有的兵力,合计约10万人,这是益州的倾国之兵了,刘备入川时只不过带了2万人左右。
刘璋的益州之兵总计与荆州刘表差不多,都是7~8万人,加起来刚好10万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张飞等人带进益州的部队,合计12万。
刘备作战后方总要防守吧,汉中之战参战的军队就是10万人左右。
曹操这一方,最初的主将一直是夏侯渊。夏侯渊镇守汉中,一部分是曹军本部,至少2~3万人,一部分是张鲁降军,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合起来是4~6万人,平均算5万人,这是最初曹军的兵力。
因为夏侯渊等人据险而守,所以尽管刘备兵多也没占到便宜。
后期,刘备改变战略,用计诱杀了夏侯渊。一个月后曹操率军进入汉中,曹操带来的军队至少也有5万人,然后,曹操与刘备作战并对峙了几个月。到最后,曹操因为补给消耗巨大,于是撤退放弃了汉中,曹军在汉中之战投入的总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汉中之战曹操投入约10万兵力。这样算起来,汉中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20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刘备出动的军队数量是4万人,再加沙摩轲的蛮军1万人,合计5万人参战,这是刘备的总兵力了。
而孙权拨付给陆逊的军队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也是5万人,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合计10万人左右。
从战争规模来看,汉中之战的规模最大。
二、从战争持续时间来看
官渡之战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到公元200年10月结果,前后持续了1年4个月的时间。
赤壁之战从公元208年12月曹操开始出兵,仅仅1个月的时间,曹操在赤壁大败,曹操先逃到了南郡,然后再北上。
接下来,孙刘联军攻打南郡曹仁花了一年时间,算起来赤壁之战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长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到公元219年5月结束,持续了近两年时间。
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月开始,到公元222年8月结束,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从持续的时间来看,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久。
三、从战争影响力来看
官渡之战的胜者决定了中原与北方的霸权,曹操在此战中崛起,而袁绍则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也就是曹操最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赤壁之战对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孙权与刘备取胜,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而且是彻底的。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取胜,曹操统一天下将成定局,其余势力根本无法阻止曹操。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让天下维持分裂状态。
汉中之战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是益州的北方门户,一定要夺取,没有汉中,益州的安全就没有屏障;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鸡肋。
曹操如果想统一天下灭亡蜀汉,一定要夺取汉中,但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已经没有夺取天下的实力与雄心了。汉中之战对天下局势也有一定影响,这是蜀汉崛起的一个标志。
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
如果刘备胜利,局势最多回到关羽镇守荆州时的样子;如果孙权胜利,就维持原状。其实夷陵之战发不发动,都已经是三国鼎立了,不可能再发生变化了,无论谁赢了,都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
从对历史的影响力来看,赤壁之战的影响力最大,因为这改变了历史,并让天下维持了分裂的状态,也就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承前启后。
若论三国第一战役,应该还是看影响力,而不是规模大、时间长,所以赤壁之战才是三国第一战役。
三国时期的四次大型战役,夷陵之战虽然火烧连营,其实战略意义不大,大概是应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已吧。
有曹魏在,刘备赢了也拿不下东吴,他们家底至少也能拿出十万人马。还是个三分天下魏蜀吴。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
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封魏公。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汉昭烈帝刘备(公元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
《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吴大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公元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掌事,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委心服事下,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惟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又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