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魏宫莲

第132章 【001序】赐死,与帝合葬

魏宫莲 红豆八宝饭 3916 2024-11-12 19:02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孝文帝拓跋宏带着江山未能大一统的遗憾离世,时年33岁。

  孝文帝在位29年,在位期间审时度势,改革鲜卑旧俗,延续北魏之前六代君王汉化之风,尝试全面推行,并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于河南洛阳。

  而作为从夏、商、东周到东汉、三国的曹魏和西晋,六朝古都洛阳对于想要一统天下的北魏有着战略上的价值,基本杜绝一水之隔的刘宋如开国武帝刘裕般,再进北方。

  南北争锋的优势逐渐北移。

  其实,往前追溯,自刘宋元嘉年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泰始年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遣将攻占青齐,南朝不断遭受巨大的军事压迫。

  在南齐永明之后,南北对抗的均势被打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朝已处于积极进攻的主导地位。

  从公元386年北魏建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次年七月即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七代人才迈出这一步,自山西平城迁都河南洛阳,可见这一步重要,甚至于也许还会继续往中原腹地迁徙。

  就像接下来的隋灭南陈,结束南北朝并立而一统。唐得隋的天下,定都长安。

  南北朝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北方已经开始压制南方的宋。在献文帝时期取青齐,再到其子孝文帝时,南齐取代刘宋,北魏寻隙再次南侵。

  可以推断在南北朝,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朝也许是在积蓄力量,战略调整。甚至一水之隔的南朝,也在相应地做出改变,齐梁取代刘宋。

  中原大地再一次出现“楚河汉界”的十八路诸侯联袂争雄,以期再现结束战国时代的始皇帝的大一统。

  或者,汉高祖刘邦结束秦末乱世,再次大一统。而这里截取南北朝北魏献文帝到孝文帝这段历史。

  鉴于他家几代人都英年早逝,他祖父活到26岁,他父亲活到23岁,他已经算活得最久、最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若要说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想不到后世的人对他的丰功伟绩不感兴趣,反而好奇他怎么娶了辽西冯氏这么多女儿。

  三个还是四个。辽西冯氏,辽西,郡望名,即地望、郡姓。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鉴于古代的记录方式,辽西冯氏的女儿,留在历史上的名字还都是冯氏。他可能并没有在意过。

  但后世的人都晕了头,甚至想知道他第二位皇后冯氏是不是真的如野史传闻中所说红杏出墙,而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

  所以,他最爱这一个,赐死了还要与她合葬。

  实在是跟他的明君身份,不相符。或者古人其实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这样死的皇后,断不会合葬。

  想一想,死后那场面,汉化多年的孝文帝大概会不寒而栗。且北魏孝文帝时期,南朝南齐取代刘宋,北逃官员增多,带来南朝消息。

  南朝皇帝死得争议不断,另择地安葬,不进帝陵。也就是追废天子为王爵。譬如,南朝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和后废帝刘昱。

  赐死皇后,视同废后,又与天子合葬。汉化多年的孝文帝自己都没办法捋清思路吧。

  孝文帝的时期,至少他赐死皇后的时候,已经是在南朝前废帝刘子业和后废帝刘昱之后。他是知道南朝是怎么做的。

  这里截取后世关于他死前留下,“赐死皇后”,的演绎吧。魏书上其实只有“诏赐皇后冯氏死”聊聊数字,愣是演绎出上千字爱恨情仇。这里先看魏书所载。

  庚子,帝疾甚,车驾北次谷塘原。甲辰,诏赐皇后冯氏死。诏司徒勰征太子于鲁阳践阼。诏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详为司空公,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嘉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公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澄等六人辅政。

  顾命宰辅曰:“粤尔太尉、司空、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惟我太祖丕丕之业,与四象齐茂;累圣重明,属鸿历于寡昧。兢兢业业,思纂乃圣之遗踪。迁都嵩极,定鼎河瀍,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困穷早灭,不永乃志。公卿其善毗继子,隆我魏室,不亦善欤?可不勉之!”

  夏四月丙午朔,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

  秘讳,至鲁阳发哀,还京师。上谥曰孝文皇帝,庙曰高祖。

  五月丙申,葬长陵。接下来,就是“诏赐皇后冯氏死”聊聊几字的演绎。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孝文帝带病南征,却在军中突然病倒。据说,帝弥留之际,向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嘱托后事:“我命危矣!旦夕间事。太子幼弱,望卿效汉之霍光,辅佐太子。”

  之后又说,“皇后自绝于天,背唳人伦,失德已久。若不除掉她,恐成汉末旧事,难以为制,必为祸患。我死之后,可赐皇后自尽别宫,为保全冯家颜面,以皇后之礼安葬,庶掩冯门之大过。”

  又遗诏遣散后宫三夫人以下所有嫔妃,让她们自由择人而嫁。

  帝死,彭城王元勰传令三军缟素。当孝文帝的灵柩到达鲁阳时,彭城王元勰委托北海王元详,快马奔赴洛阳,向皇后冯氏“奉宣遗旨”,赐其饮毒酒自尽。

  皇后冯氏惜命,不肯就死。且奔且号。

  “皇帝不会这么做的,是诸王辈要杀我!”

  宦官入,授后药。

  皇后冯氏被赐死。谥号幽皇后,陪葬在孝文帝的长陵(今河南临汝)。

  咸阳王元禧等,闻听皇后死讯,相视曰:“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做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

  这是演绎。

  《全史宫词》:姊妹花明并姿丽,颛房宠独在昭仪。缘何菩萨开淫戒,贞谨应惭练行尼。

  便是坊间说的孝文帝的两位皇后,外戚冯氏的一对姐妹花,相继为帝后的轶事。

  其中第二个皇后大冯氏(在家行二)生得格外好看,出宫后与人私通,此私通的人与佛有缘,名讳菩萨。

  据说,大冯后,复进宫得帝专宠,初封昭仪,后宫妃嫔鲜少能见。

  当时有朝臣进言劝谏,孝文帝还说:“妇人妒防,即使王者也不能免,何况士大夫和百姓?”

  专宠至斯。

  冯昭仪谤言孝文帝第一个皇后小冯后(她的妹妹)使其被废。后来,孝文废皇后在瑶光寺(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做皇帝时才建)出家为尼。

  流到后世的历史就是这样。

  明明知道不可能,但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这就是我写文的初衷。

  参照《礼记》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实际上刑和礼都是规范,刑罚可以加于大夫,但对于大夫是有优待的。这里的优待是指他们如果犯罪,就应该自请罪,跪而自裁。

  类似于后来封建王朝的赐死。而“赐死”和“刑不上大夫”,都倾向于让贵族保有最后的尊严。

  同理,“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平民就不要求礼仪,而是不用像贵族那样高标准要求他们的礼仪。

  可以适度放宽,不要求全责备。

  联系“昭仪之下的三夫人都遣散”的后事安排,孝文帝重情,也并不将男女情事多放在心上,有君人之度。

  结合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多,遂有了禅让天下的正统做法。

  北魏孝文帝时期还有了正式的女官制度,那么,禅让的思考,会不会也向天子的后宫倾斜。

  而后宫事,正史不记载,皆是民间道听途说。

  大周后工琵琶,中主李璟特赐上好“烧槽琵琶”。也就是说,南唐后主李煜送了大周后一名贵琵琶,推断大周后善弹琵琶。

  这还算合乎情理的推断。

  因为孝文帝临终与皇后冯氏同葬的安排,推断皇后冯氏宠冠后宫;死后遣散后宫诸妃,推断生前必然是六宫无妃。

  历史的真相,至今不明。只是孝文帝之前是其父献文帝,而冯太后作为文成皇帝的皇后,可以抚养还是太子的献文帝。

  冯太后母舅家的辽西冯家这时候按说是,先将女儿送到献文帝身边吧。

  而孝文帝的“孝”,对应他的父母。那么,这里推断孝文帝死前安排身后事,有没有可能,提到他生母是有资格入主帝陵的。

  因为这时期,北魏天子生母是要赐死,等儿子继位来追封的先帝皇后,所以,她留在史书上只可能是皇后,且是登基的天子册封的皇后。

  是不可能写成太后的。死了,也是皇后冯氏,且可能写成孝文帝的皇后冯氏。那么,如果她的死让孝文帝耿耿,身后事再抬举一下。

  孝文帝看了太皇太后冯氏的墓,想起自己生母,没有这个资格。参看,北魏拓跋弘做了太上皇,但他嫡母冯氏还是皇太后。

  拓跋弘登基的时候,给嫡母皇后冯氏加尊号皇太后。而他做太上皇,出人意料。

  也并没有给嫡母加尊号。所以,冯氏还是皇太后冯氏。

  但他们实际上是母子,而非,正常理解的夫妻关系。

  是等到拓跋弘驾崩,成了献文帝,太后冯氏再度临朝称制才加尊号,太皇太后。这是史书上明写的。

  也是因为她加尊号太皇太后,才可修墓,制如帝陵。接下来的,当然是杜撰的。

  【请注意:本文如无零星史料佐证的话,那就全文都是杜撰的。请勿深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