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7.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教材
“没想到,在国内还能喝到这么正宗的咖啡。”
张教授优雅地交叠着双腿,轻呷一口咖啡,一脸的满足。
“好东西都被人糟蹋了!”
姚琴愤愤地撇了一眼杨勇。
要不是他让自己拿出儿子送给她的咖啡粉招待张教授,姚琴怎么都不会愿意拿出来给她喝。
都快四十岁的女人了,也不去想着找个老伴今后好好过日子。天天穿成一副花枝招展的样子在人眼前晃悠,真是想想就让人心烦。
“孩子他外公从港城寄过来的,以后还有的话,可以分给你点。
对了小艺,把谱子交给你张姨,这首歌在晚会上需要合唱,有些地方还是要重新编排一下的。”
老爸发话,杨艺当然不会拒绝。
“张姨,给你。”
然后就从一沓厚厚的谱子里,把这首歌抽了出来。
“小艺,这么多谱子……都是你写的新歌?”
张教授的眼角不由得跳动了一下。
看那叠谱子的厚度,起码不下三十首歌曲。
看来这小家伙,真的准备在女生宿舍楼下,一个月都唱不带重样的歌吗?
离谱,这简直就是离谱。
都说文思泉涌,可他这个已经是海啸级别了。让那些愁到白头的作词作曲家知道了这一幕,估计都得道心崩裂。
“其他的曲子,也有今天这两首的水平吗?”
张教授接过了歌词歌谱,悠悠地问到。
“应该大差不差吧。”
杨艺的回答,让张教授顿时觉得,眼前美味的咖啡都不怎么香了。
“做我的学生吧,小艺。”
“不行!✘2”
杨勇和姚琴同时阻止到。
自家儿子可是要未来继承衣钵,在经济学领域发光发热的,音乐这玩意,当作兴趣爱好可以,至于当作主业那就算了。
“老杨,你们的思想也太古板了!”
原本一直对老爸很温柔的张教授,难得加重了语气。
这小家伙,如果能够在唱功上再下一点工夫,凭他自己的创作能力,完全可以在歌坛上闯出一片天地。
有过留学经验的张教授,可是知道国外歌手的风光,当然不希望看到一株好苗子就此埋没。
“小艺,你也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勇敢地说出来,想不想在音乐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我跟你说啊,国外和港城那里,知名歌手的社会地位和赚钱能力,那是非常高的。”
张教授诱惑到。
杨勇和姚琴都担忧地看着杨艺。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他们还继续反对,说不定儿子以后都会埋怨他们,阻止了他追求梦想的自由。
“张姨,其实我这个人吧,本质上还是挺内向的,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
“咳咳咳!”
正在轻啜咖啡的张教授,听到杨艺竟然说自己性格内向,一不小心就被呛到了气管。
姚琴连忙上去帮她顺气,还在张教授背后,偷偷对杨艺比了一个大拇指。
“你性格内向个大头鬼!”
张教授白了杨艺一眼,没想到这小家伙这么不要脸。
真正性格内向的人有你这样的嘛,在女生宿舍楼下唱情歌,还一点都不怯场。就算是找理由,也麻烦找个靠谱点的好不好!
不过,想到杨勇当年追求自己好姐妹时候的不要脸凑性……
只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行吧。不过你都大三了,修学分的压力应该不重,过来听听一些音乐理论课的时间应该有吧。”
“张姨,其实我其他课程还是挺忙的……”
“再不答应,小心我去你母亲坟前告状!”
杨艺沉默了。
杨勇和姚琴两夫妻也沉默了。
“勇哥,你说咱们的孩子,以后是会继承你的学习天赋多一点,还是会继承我的音乐天赋多一点?”
亡妻当年刚怀上孩子的时候,对于这个新生命的未来憧憬,直到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小艺,跟着你张姨学学吧。当然如果你自己不愿意的话,那就当我没说好了。”
老爸说话间,带着缅怀。
姚琴则是心疼地握起她老公的手。
“小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爸妈永远都支持你做出的决定。”
莫名奇妙的,就觉得被这两公婆塞了一嘴口粮。
看到张教授那不自然的神色,这时候自己和她,突然像是站到了一队。
“每周来一次就行。”
“好吧,每周三一整个上午我都没课,张姨你那里方便吗?”
自己做歌手什么的就算了,受人挟制不得自由,杨艺可不想以后都过这样的生活。
当个自由作曲人倒是可以,闲暇时间可以去旁听一下关于这方面的课程。
毕竟,杨艺所谓的音乐才能,大部分都来自于前世另外一个平行世界,旁听儿子上钢琴课时候的学习所得。吉他弹奏技能,则是继承原身再加上
张教授满意地走了,顺便还把杨艺写的三十多首曲子一起带走。
“明天晚上还给你。”
无所谓了,就算是她拿去当作自己的,杨艺也就是一笑了之。这年头靠作词作曲发财,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以张教授和自家的关系,她怎么都不会这么做的。
…………
正式开学第一天。
“还好还好,高等数学和统计学这两门必修课,前两年就已经教完了。”
坐在阶梯教室里,杨艺暗自庆幸。
上辈子,自己就是被这两门课程搞得惨不忍睹。要不是考试的时候老师管得松,恐怕连及格都是奢望。
跟数学搭边的科目,一直是杨艺的软肋。那些符号分开都认识,可是组织在一起后,那就真是堪比天书。
还好,这辈子终于可以不用忍受折磨了。
现在台上讲的是《全球通史》,杨艺新学年的选修课程之一。
学校采用的教材,是由史学巨擘乔治·威尔斯和卡尔顿·海斯通力合著的经典之作。这也是当下欧美学校,唯一采用的世界史教育专用书籍。
从中截取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了培养中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知道当下欧美主流社会,对于世界上各种历史问题的看法。
八十年代,正处于国家急切想要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时期。前几十年被几乎所有大势力孤立,虽然逼迫着我们搞定了全产业链雏形,可是也的确拖缓了发展的脚步。
所以,采用欧美教材,让大学生们开阔眼界,也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