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份副业
从学校走出来后,李建国看了看四周,犹豫了一下,带着家人向西边出发。
经过一段不远的路程,果然看到了马河说的那个——邵东晨光报社!
那是一栋土坯和青砖的混合建筑房,看起来不大,只有三十多平方,内部布局也简单,进入的瞬间,鼻子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油墨香。
此外,里面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均匀分布而又显得有点杂乱的办公桌边办公。
靠近门口第一张桌子,对坐的是一位看上去三十七八岁,前面有点秃的中年人。他看到李建国他们后,随即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同志,这里不卖报纸。想买报纸的话,出门右拐不远有个报亭。”
“我不买报纸,我是来投稿的。”李建国回道。
投稿,是李建国计划内除了主业老师外的第一份兼职工作。
县里的报纸他在校长室粗略地看过,不得不说实在没什么吸引力,除了大部分必要的新闻和政策宣布外,很少能见到其他板块知识。
所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前期要是写得好一个月赚个几十上百块不成问题,后期有了名声一个月两三百左右应该也没问题。
至于稿子,李建国压根不缺。
他只需要把后世看过一些记忆深刻,并且适应这个时代的经典书籍或文章,按照大致记忆,照猫画虎大致写出来就行。
听到李建国这话,背靠他的不由得转过身来,面向他的也不由得停下正在手上的事抬头看着他。
其中里面有一个头发有点稀疏带点白发、穿着简朴、看上去五十几岁的中老年人。
这位正是报社社长王斌。
王斌皱着眉头紧紧盯着李建国,为了确定自己刚才是不是幻听了,试探性问道:“你是来投稿的?”
李建国顺着声音的来源看去,稍微打量三秒,从他身上的气质能断定他十有八九是这所报社的主要负责人,于是说道:“嗯,我写了一小段长篇故事的前文,想来投稿试一试。”
看到那坚定而又年轻的神情,听到那利落的回复,王斌眼中闪过一抹诧异,随后没过三秒又归于平静。
自从前年高考打开,报社重新开张,一个月来报社投稿的人有不少。但能过稿的人,不用五只手指,三只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一年到头能够过稿的人数就没过二十。
因为大部分不同年龄段的知识分子都在忙着复习知识,备战高考!根本不写稿文。
这年头只要考中大学,以后的前途那是一片光明。
王斌长吸了口气,说道:“稿件拿来我看看。”
李建国一听,顿时一边从兜里拿出昨晚连夜写的稿件缓缓展开,一边面带微笑走上前去。
王斌接过微微低头一看标题,轻声念道:“父辈的战争岁月”,随后他静静地看了一下前面的一小段。
仅仅看了开头几段,王斌的心里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开篇,他隐隐感觉这篇前文应该是报社开业以来,收到最好的一篇稿件。
花费了五分钟左右的功夫,读完一千多字稿件的王斌脸上浮现出浓浓的笑容,看李建国的眼神里满是欣赏的目光。
他完全想不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青年,竟然能写出这么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文章。
王斌对李建国夸赞道:“你这篇前文写得好,写得有水平。让读的人甘之若饴,仿佛深入故事情节里面......”
感慨完后,他话锋一转,问道:“你这位小同志,叫什么名字?”
“李建国!”李建国微微上挑笑着答道,然后恭敬地问道:“同志,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王斌!”王斌淡淡地回道,紧接着一副淡然的样子说道:“李建国同志,你写的这篇稿件前文,我看了看没什么问题,我们报社可以收。”
说到这里,王斌停顿一下问道:“你还有没有其它稿件,要是有的话也可以交给我。”
“这个暂时只写了前文。”
回答完后,李建国面无表情问道:“王斌同志,请问报社的稿费是怎么算的?”
王斌一怔,皱了皱眉头,稿费的事他有点记不清了,回想了一下后,发现实在想不起来。当即看向坐在自己对面闲着无事的刘主编问道:“刘主编,我们报社的稿费怎么算?”
刘主编一愣,想了一下道:“报社稿费是每千字最低2块,最高7块。根据不同类型作品给予的价格不一样。”
听到这番话,李建国眼睛顿时一亮,心里的算盘打得飞快:“按照最低的稿费一千2块来算,那么自己一天用一两个小时写二千字,就是4块,一个月四舍五入取整最低100块。”
王斌则低头看了看稿件,认真思考了一下后,然后抬头对李建国说道:“李建国同志,由于你写的是长篇抗战题材著作,又是宣扬保家卫国的好文章,每千字给你6块。”
“不过这钱不能马上给你,需要你每月等我们报社发薪日那天自己过来拿或者我们寄存在邮电部,到时你过去拿。”
“还有就是一篇文章超过一千字以上在二千字以下,按一千字来算,二千字以上在三千字以下,按二千字来算,以此类推。”
听完王斌的话后,李建国想了想问了一个比较刁钻的问题:“标点符号算一个字吗?”
王斌:“......”
按照格子本的话,标点符号是占一个位置,想到这里,沉默的王斌开口道:“算一个字。”
接着,他为了防止李建国打歪主意提醒道:“文章要好好写,每篇文章要过审的。”
“好,我知道了。”李建国点头道。
“对了,刘主编,你给李建国同志一份信息表,让他填一下信息。”王斌对刘主编说道。
刘主编闻言,从抽屉里拿出两张表格,又从桌上的笔筒里拿了一只旧的深蓝色圆珠笔递给李建国道:“把表上面对应的空格信息填一下,不会填的地方问我,不要乱填。”
李建国点了点头,填起了信息。
报社门口。
在门框边待得有点不耐烦的李潇潇,望着弯着腰正在书写的父亲,对站在身边的母亲问道:“娘,爹,还要多久?”
梁月月低头看着女儿,摸了摸她的额头,安慰道:“潇潇,不要着急,你爹很快就忙完了。”
“很快是多久?”李潇潇皱着眉头不解地问道。
“很快就是...就是刚刚那么久!”梁月月瞪大眼睛沉默了两秒,急中生智解释道。
“那么久啊!”
梁月月低头看了看女儿呆萌的样子,又看了看还在忙的李建国,轻声嘀咕道:“我也不知道你爹还要忙多久?”
......
资料表很快被李建国填满资料,还给了刘主编:“同志,资料我填完了,你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刘主编仔细查看了李建国递过来的资料,当看到职业那一块竟然是一中英语老师时,忍不住问道:“你是县一中的英语老师?”
“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刘会计:“......”
他怔怔地看着李建国,心里不禁暗想你这个年纪当了英语老师,这是我的幻觉吗?
要说李建国是个老师,他还不会非常惊讶,但他是英语老师,这无疑像是普通人里混了个小鲜肉明星。
稍微回过神的刘主编,原本淡然的样子,瞬间变成一副较为热情的样子急忙说道:“没事,刘建国同志,我只是没想到你会是英语老师!”
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把手上看得差不多的资料递给了王斌,同时开口说道:“老王,李建国同志的信息,我看了看没什么问题。你看一下,要是觉得没问题,就在底下签个名按个手印。”
王斌接过后,看了看,期间看到了职业那一行时,特意抬头多看了几眼站在原地的李建国,紧接着又低下头看起了资料。
看完资料后,王斌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印泥,一边略微惊讶道:“李建国同志,难怪你文章写得那么好,原来是英语老师!”
听到这话,李建国表面上显得十分镇定,没说话,心里却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王斌按好手印后,把资料表递给了李建国,并开口叮嘱道:“表格底下,你签字的那个地方按个手印。”
片刻后,王斌看了眼表上李建国按好的手印说道:“好了,以后你就是我们报社的编外人员了。”
紧接着他抬头看了看默默站在报社门口的母女两人对李建国说道:“你还有事吗?如果没事的话,就去陪你媳妇和女儿吧!”
李建国一听,没有犹豫立即转身向门外走去,用行动表达了言语。
忙完自己的事情后,李建国没有忘记自己带着妻子和女儿出来的目的。
过后的时间里,一家三人牵着手慢悠悠走在街道上,时不时地聊着天,期间顺便去了新华书店、百货市场买了一些东西。
围绕着县一中附近走了一大圈,李建国一家人的身影才缓缓出现在一中校门口。
此时,梁月月和李潇潇津津有味含着水果味糖果,享受那甜甜的味道,脸上涌现出幸福的笑容。
“爹,这水果糖真好吃!”
听到女儿的话,双手拿着物品的李建国看着身旁一脸满足的她,莫名地笑了笑说道:“好吃也不要多吃,一天只能吃两颗,还要每天晚上刷牙,不然牙牙会长很多小虫虫。”
李潇潇有点害怕地“嗯”了一声。
这时,梁月月柔情地瞥了李建国一眼,轻声说道:“你还当爹的,又这样骗女儿。”
李建国“嘿嘿”一笑,没解释。
......
临近下午两点。
李建国按照预定时间来到校长办公室隔壁,那用了几张新的木桌椅拼凑起来简陋的会议室。
他看到里面的几位老师,正准备打招呼时,突然被一道粗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哪个班的学生,这个点不去上课,来校长室做什么?”
这句话刚刚落下,一瞬间让李建国成为了这片空间的焦点。
这时,与李建国有过几面之缘住在他隔壁的赵雅春,顿时对刚才说话肤色有点黝黑、五官端正、身材还算高大的徐大状说道:“徐老师,人家李老师是新招来的英语老师,你可不要把李老师错认成你班里的学生。”
对于这个答案,大部分老师眼里闪过一抹恍然醒悟的目光,想起了上次开会说的事情。
不过当看清楚李建国那年轻的模样,众人纷纷感到意外。
听杨校长说起过,新来的英语老师会比较年轻,但没想到这么年轻。
听完赵雅春的话,徐大状语气里带着一丝歉意说道:“李老师,不好意思,没把你认出来。”
李建国笑了笑道:“没事,没事,一回生二回熟。”
学校里大部分老师不认识他很正常,虽然他来了有一天以上,可是见过的老师也就那么一两个人。
其中最熟的还是自己那位邻居,还有些老师在路上碰到过,但由于不熟也没有打招呼。
会议室渐渐地围绕着李建国交谈起来,有人觉得李建国很有天赋,能够被杨校长和教育部特招进来,那肯定不是一般人,有人对李建国敬而远之、仿佛看不起李建国这种没学历、没本事靠走后门进来的。
当然,这是一小部分人。
不久,来到门口的杨不畏,听到会议室里杂乱的交流声,笑着嘀咕一句:“里面还蛮热闹的!”
“咔嚓!”
杨不畏和刘鑫进入会议室,没几秒,就让原本叽叽喳喳的会议室,渐渐归于平静。
片刻后,坐在大办公桌主位的杨不畏,一边扫视着包括李建国在内,在场的十位老师,一边淡淡地笑着说道:“看来大家基本认识新来的李老师,那么我也不卖关子了。这次召集大家开会主要是商量李老师任教排课问题。”
“你们也知道近年来校里新开的一门英语课程。但由于英语老师的缺少,导致我们县一中学英语教学任务一直不达标,每次去县里教育部开会汇报时次次被点名......”
“牛马司镇三尚村的李建国同志经过我和镇教育部周部长严格考察,确定他本人拥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和理论。所以我和教育部领导商量决定把李建国同志招入县一中,给予英语教师职称,负责高二英语教学。”
听完校长的解释,大家顿时明白李建国是如何进入县一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议越来越深入,李建国的教学任务渐渐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